保护小鸟的宣传语标牌


在贵阳的阿哈湖畔,有一个特别的互动正在上演。这里的动植物们,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而是拥有了自己的“身份卡”。

“年轻人,看那,这片林子里一串串的果实来自何种植物呢?”一个路过的游客向身边的伙伴好奇询问。

“阿叔,您可能记错了。那不是植物果子,而是在这片阿哈湖公园内生长的一种独特的植物。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枫杨。”公园的巡园人员耐心解释道。

“哎呀,哥哥,看湖里那只漂亮的鸟,是鸳鸯吗?”一个小朋友指着湖面兴奋地叫道。

“小朋友,那并不是鸳鸯哦,它叫小䴙䴘,是一种擅长潜水的小鸟。”另一位游客纠正道。

阿哈湖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身份管理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着精心设计的科普标识牌,它们不仅是动植物的“身份卡”,也是知识的传递者。这些标识牌的制作过程可谓严谨而用心。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详细调查,选择了公园内常见的植物和鸟类进行科普标识的制作。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趣味性,管理处还特地结合了公园内的动植物分布和游览线路分布,精心挑选了适合的地点进行安装。例如,植物标识牌主要设置在步道两侧,而鸟类标识牌则分布在鸟类科普长廊等重要景观节点。这样一来,游客们只需一抬头就能看到这些一目了然的科普信息。

这些标识牌的设计不仅巧妙实用,还具备现代科技感。通过微信扫一扫的功能,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范围等详细内容。部分标识牌还增设了二维码链接,游客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观看更多关于该物种的详细介绍和趣味视频。

小小标识牌的存在虽不起眼,但它却是阿哈湖公园自然教育的一部分。工作人员们认为这些科普标识不仅可以帮助游客们了解更多自然知识,还可以通过他们成为自然生态的传播者。未来,公园还将继续丰富和完善科普内容,引入更多科技手段如AR体验、智能导览等,让科普宣教更加生动有趣。

近年来,阿哈湖湿地公园在自然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公园内已建成的多个室内外科普基地如湿地科普馆、小微湿地等已获得多个生态教育相关称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阿哈湖自然教育的核心资源。目前,公园内已记录多种陆生种子植物、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生物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为公园的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了人们共同守护绿水青山的见证。

阿哈湖湿地公园的动植物们有了自己的“身份卡”,也意味着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只鸟都拥有了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科普标识牌传递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让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