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分别是哪24个故事
谈及我国古代的孝道典范,那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作为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所记载的大孝子的行为,令我们这些现代人深感敬佩。有时我也思索,孝顺父母固然重要,但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故事是否过于超凡脱俗,甚至有些与常情相悖。
将二十四孝的故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孝行,是我们如果有心,完全能够做到的。比如清理父母的物,为父母扇风取暖,怀揣橘果给亲人,为亲人刻木制物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孝道。
而第二个层次的孝道,则显得有些高不可攀。如以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为代表的孝行,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做到。尽管这些故事显得颇为艰难,但前十七孝的内容大多仍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之内。
到了第三个层次,我则有些难以苟同了。这七个故事仿佛充满了神迹和圣母的色彩,有些甚至夹杂着沽名钓誉的成分。如孝感动天的舜的故事,其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最终的至情至孝,令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是常态的孝道吗?又比如郭巨埋儿的故事,养不起母亲却想通过杀死自己的孩子来节省口粮,这种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特别要说的是孝感动天的舜。他早逝,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想要害他,然而舜却能在多次死里逃生后依然对他们保持友爱和孝顺。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仿佛是得了症一般。但在那个时代,这却被传为佳话,感动了上天和周围的动物。还有芦衣顺母、卧冰求鲤等故事,也都是继母难处、大孝子以德报怨的桥段,最后都引来了神迹和群众的称赞。
哭竹生笋、涌泉跃鲤、噬指痛心等故事虽然不像前几个那么夸张,但也同样令人难以理解。它们同样是神奇的孝行引来的神迹,被后人传颂至今。而其中的真假,却无人深究。
文化中,“孝”是核心精神。孔子曾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离世,追念先人,的道德就会变得淳厚。人向来以孝为先,但是当孝道变得极端和变味时,就背离了人性和初心。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这么多夸张的孝道故事呢?其实并不是古人品德比我们好。而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普通人想要、想获得荣华富贵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举孝廉。在那个时代,“孝”字当先,因此这些夸张的孝道故事便层出不穷。
孝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其中的故事和传说。在传承和发扬孝道精神的我们也要警惕其中的极端和变味现象,让孝道回归人性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