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删除目录


今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个在运维工作中颇受争议的命令,这个命令让许多运维工作者既爱又恨。

这个命令就是“rm”,它用于删除文件或目录。

基本用法如下:

使用“-i”参数可以显示删除提示信息,避免误删。

“-f”参数则用于强制删除文件,不留情面。

“-r”参数则可以递归删除目录及其下的所有文件。

为了保证公司数据安全,运维人员通常会对常用命令进行别名设置。例如,为了防止误用“rm”命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会创建一个别名“rm”。

具体操作如下:

`alias rm='rm -i'`

为了防止误删文件,有时我们会编写一个脚本来进行防护。在运维工作中,备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拯救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一定要重视备份工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备份很重要!备份很重要!备份真的很重要!

那么,如何编写一个脚本来防止文件被误删除呢?以下是一个示例脚本:

```bash

!/bin/bash

设置脚本名称和版权信息等元数据

判断是否已经执行过该脚本,避免重复添加别名设置

if ! grep -q "trash" /root/.bash_profile; then

创建trash别名并设置相关函数

cat > /root/.bash_profile

mkdir -p ~/.trash

alias rm=trash

alias r=trash

alias rl='ls ~/.trash'

alias ur=undelfile

function undelfile() { mv -i ~/.trash/"$@" ./; }

function trash() { mv "$@" /root/.trash/; }

EOF

source /root/.bash_profile 使别名设置立即生效

fi

```

如果真的不小心误删了文件,该怎么办呢?别着急,后续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找回被删除的文件。

以上就是一个关于“rm”命令的详细解析及如何通过脚本进行误删防护的介绍。在运维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重视数据安全,做好备份工作,避免因误操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