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课文


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他的首部短篇故事集《梦之彼岸》的出版,我们得以见识到阿莫多瓦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位电影大师,还是一位作家。这部作品以十二个故事为他的四十余年电影生涯书写了注脚。这些故事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中有些故事凝聚了他某部电影的创作初衷,而有些则构建了贯穿他多部电影的情节与人物。

《梦之彼岸》并非阿莫多瓦的自传,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作为电影工作者和作家的宝贵信息,以及他人生中各种经历如何交织的文本载体。在本书的序言中,阿莫多瓦坦言:“这本书象征着我的首次自我探索,虽然充满了矛盾,但它却是最接近自传的作品,碎片化、不完整却又带着一丝隐秘性。”

尽管阿莫多瓦从未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甚至对“书写自己”这一行为有所抗拒,但这本书却成为了他人生片段的记录,交织着他的电影、个人经历与创作思考。全书由多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切片,从童年的记忆到在马德里求索的岁月,再到对当下的反思。

文学一直是阿莫多瓦创作生涯的基石。他认为自己对文学的爱好是确定的,而在这方面的成就则是未知的。他的影像世界虽然以电影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却从未脱离文学的影响。《不良教育》、《痛苦与荣耀》等作品的灵感,都能在他早年的文字创作中找到痕迹。

《梦之彼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由不同阶段的文字拼贴而成,是私人记忆的复现,也是阿莫多瓦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顾。这种片段式的结构与他电影中的非线性叙事手法相得益彰,让读者仿佛走进他的记忆深处,感受他生命中那些深刻的时刻。

其中,《生与死的米格尔》和《一部失败的小说》等短篇写于1967年至1970年间,记录了他早年的文学探索。而他的文字与他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许多篇章都让人联想到他的电影场景。例如,《梦之彼岸》中描述了他母亲去世后的孤独与失落,这一主题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痛苦与荣耀》中得到了深刻的演绎。

阿莫多瓦还回忆起自己早年在西班牙电信公司工作的日子,尽管生活繁琐且现实束缚重重,但他仍然设法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写作。对自由的渴望、对艺术的执着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也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

《梦之彼岸》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创作与人生的再次思考。尽管近年来阿莫多瓦变得更加忧郁与克制,但他的创作欲望并未衰退。他的电影仍在继续,而文字则成为了他对过往的一种追溯和新的表达方式。《梦之彼岸》既为影迷提供了理解阿莫多瓦创作世界的线索,也展现了一位电影大师在文字世界中的另一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