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完整版


(1)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更在于达到至善之境。有明确的目标后,才能心神宁静,心神宁静后能安于所处,安于所处后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后才能有所得。事物的本末始终有序,知晓先后次序,就接近了大道的境界。

古代想要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要治理好,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家庭,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要提升自身修养,首先要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首先要诚实自己的意愿。诚实自己的意愿,源于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对事物的认知越深刻,内心的意愿就越诚实。意愿诚实后心就正了,心正而后身体得以修整。身体修整后家庭得以和睦,家庭和睦后得以治理,治理好后天下方能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如果根本乱了,而末节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

此即知本,此为知之至境。

(2)

所谓“诚实自己的意愿”的人,不会自欺。比如厌恶恶臭,喜好美色,这就是自得其乐。因此君子必须时刻谨慎独处时的行为。小人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无所不为,但见到君子后就会有所收敛,隐藏其不善而表现其善。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肝肺一样清晰,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内心诚实而表现在外的行为。因此君子必须时刻谨慎独处时的行为。

曾子说:“大家都看着你的时候,十只手指指向你的时候,这就是最严厉的监督了!”因此要格外小心。

富能润泽房屋,德能润泽身心,心胸宽广体态安泰,因此君子必须诚实自己的意愿。

(3)

诗中说:“看那淇水边的绿竹摇曳生姿,有文采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细致而有威仪。”这里的“如切如磋”是指学术上的研学,“如琢如磨”则是自我修行的比喻。“瑟兮僴兮”是形容谨慎小心的样子,“赫兮喧兮”则是形容威严显赫的样子。有文采的君子始终保持威严显赫的仪态。

诗中还说:“啊!前代的君王我们不能忘记。”君子效法前代的贤人行贤德之事,小乐之事小利也乐于追求、勤于追求利的事情也都兴于后世没有遗忘前代的君王们也是这种品行所形成的缘故吧!

(4)

《康诰》说:“要明德。”《太甲》说:“这是天命的光辉。”《帝典》说:“要明晰伟大的德行。”都是指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汤之盘铭》说:“每天都要更新自己。”这强调了不断进步的重要性。《康诰》说:“要成为新民。”这指的是成为有新思想、新行为的人。《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但其命令人更新变革。”因此君子在这方面会尽力做到极致。

(5)

所谓“修身在于端正内心”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心怀愤怒时就不能保持正直;当一个人心怀恐惧时也不能保持正直;当一个人心怀喜好或忧患时也不能保持正直。如果内心不专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是“修身在于端正内心”的意思。

(6)

所谓“齐家在于修身”的意思是:人们往往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有所偏爱而忽视其他;对自己所厌恶的人有所排斥;对自己所敬畏的人有所畏惧;对自己所同情的人有所偏袒;对自己所傲慢的人有所忽视。因此那些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人是极其罕见的。所以俗话说:“人莫知其子的恶、莫知其苗的壮。”如果自身修养不好就无法齐家平天下。

(7)

所谓“必先齐家”的意思是:如果连家都教不好却能教好别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不出门也能教育的人才。孝顺是侍奉君王的基础;悌顺是尊敬长辈的基础;慈爱则是引导众人的基础。因此要想治理好就要先家人让家人团结一致支持的治理这可谓之道之一。这也是君主的关键之一孔子曾经说过:“心中真诚地追求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达到目标但也不会差得太远。”这也说明了学习养育子女之道对于治理的重要性没有先学会养育子女就去嫁人是不行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