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
成语“唇齿相依”与“唇亡齿寒”含义相通,均用以形容彼此间关系紧密、利益共通的两方。其来源可追溯至《左传》中记载的“假虞灭虢”的故事。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广为人知的汉语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意图扩张疆土,欲先攻灭虢国。晋国与虢国之间隔着虞国,若要攻打虢国,晋国必须先通过虞国。于是,晋国向虞国提出请求,希望借由其国土让晋军通过。虞国国君因畏惧晋国的大国地位和强大势力,不敢得,准备答应此请求。
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却向国君进谏道:“此事宜慎!虢国乃我虞国的邻邦,关系密切如同唇齿。若虢国,我们虞国的安危也将受到极大威胁。古语有云:‘辅车相依,唇齿相失’,这正是形容我们虞国与虢国之间的关联。若虢国失去其外围的战略地位,虞国的存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宫之奇的劝告,最终还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宫之奇见状,深知虞国将有难,便带着同族的人离开了,并道:“虞国的不会超过今年年底。”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成功借道虞国,率军南下攻陷了虢国的要塞下阳。此战之后,虢公丑与犬戎在桑田交战,当得知下阳失守后,急回师救援,但因犬戎的追袭而大败。虽然虢公丑侥幸逃脱,回到上阳守备,但晋军上阳五个月,城中粮草耗尽,士卒疲惫不堪,百姓日夜哭泣。最终,上阳城破,虢国。晋军随后又灭掉了虞国。
自1957年开始,考古学家们对虢国墓及上阳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工作,出土了数量众多且价值极高的文物。这些静默的遗物仿佛在述说着神秘的虢国历史,“唇亡齿寒”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