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训学校出来的孩子


金秋之际,我前往伯母家探亲,没想到却得知了一个令人心生唏嘘的消息——侄子已被送往了特训学校。这所学校,在我记忆中,曾被称为“少管所”。

得知此事后,我内心颇感震动。在我印象中,那孩子曾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孩。而如今,竟然还有人选择将孩子送至这样的特训学校。

据伯母所言,我的侄子在我堂哥家可并不安分。他在老家学校的日子里,常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不写作业,考试成绩也常常是个位数。一放假回家,他就扔下书包与村里的几个孩子一同“鬼混”,甚至还学会了抽烟。那时,他才刚刚读五年级。

堂哥和常年在广东打工,一听到老师来电,就意味着侄子在学校又出了问题。他们不得不频繁请假回家,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最终决定让孩子停学,送至湖南的一所特训学校。这所学校的报名费就高达四千多元,加上每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费,侄子在那里度过了半年时光。

在这所学校里,每天的课程包括打拳训练、类似学校军训的活动以及唱歌等。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这里并不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强调父母的辛劳以及好孩子的行为形象塑造。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深感担忧。虽然现代社会已鲜有学校会学生,但特训学校中精神层面的压力和折磨仍让我感到不安。我担心侄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伯母向我解释说,学校并不会孩子,即便需要进行教育,也会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我心里不禁想到,这无疑是一种更为谨慎和尊重孩子的做法。

令我惊讶的是,堂哥竟然也同意将孩子送至特训学校,而也没有提出异议。

后来我通过视频与侄子取得了联系,看到他在广东与堂哥一起生活,并在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就读。他的外表看起来还不错,头发是稍长于寸头的发型,与妹妹也有说有笑。但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仍是一个未知数。

回想起来,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至关重要。长辈们辛勤劳作,除了维持生计,更是为了后辈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孩子成长过程现问题,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又怎能安心呢?

个人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更加谨慎。不要轻易将孩子送到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学校,尤其是那些距离家乡遥远的学校。即使面对再大的失望,我们也应该尝试规劝和调整教育方式,或许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