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经历范文包括哪些内容


在我的家乡,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戏曲情结。每次回乡,总免不了要去听一场大戏。

在家乡,最受欢迎的剧种莫过于秦腔,老家人习惯称其为“过会”或“看戏”。这种习惯源于我儿时与父母的耳濡目染。那时候的我,虽然对秦腔谈不上喜欢,但在远离家乡的这些年里,对它却渐渐产生了别样的情感。

今年三月底,我回到故乡的学校参加开题答辩,顺道探望了岳父岳母。恰逢岐山蔡家坡有戏,我便早早地赶到了现场。我买了岐山特色小吃,如面皮、油糕、蜜粽等,等待着聆听这西北乡间的独特韵味。

还没到上午十点,戏台前就已经围满了忠实粉丝,大多是年长一些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秦腔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秦腔似乎不及流行音乐那么受欢熄火。

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听《斩单童》、《三娘教子》、《二进宫》等剧目时,我懵懂无知,既不懂戏词,也分不清角色。但那热闹的场面、悠扬的曲调却总是让我着迷。

看戏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农忙时节,父母也会晚上去镇上看夜戏,即使忙碌一天,他们也丝毫不觉得疲倦。除了春节集市,恐怕也只有唱戏的时候才能这么多人。大家在欣赏戏曲的也会逛街、采购日用品,甚至约着亲戚一起交流情感。

我站在戏台前,静静聆听着。在这里,我只是个匆匆过客。但秦腔的世界却与我记忆中的一般无二。《二进宫》唱到“徐杨进宫”一折时,老生的苍劲、正旦的悲怆、花脸的浑厚交织在一起,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

秦腔的魅力在于它浸透着黄土的咸涩。学者黄育英在《陕西戏曲音乐概论》中将这种声腔比作“黄河纤夫的脊梁”。台上三位演员以“三角势”对唱,恰似三棵老柏在宫墙下角力。这般刚烈的艺术形态与西北乡村的生存美学一脉相承。

在西安易俗社的室里我曾见过光绪年间的工尺谱那些繁复的符号里蕴藏着丰富的农事密码。《五典坡》中王宝钽挖野菜的苦音慢板与关中农谚紧密相连而《铡美案》中包公的滚白则与打连枷的节奏相得益彰这些深入的农耕记忆使秦腔成为了“会唱歌的犁铧”。

回想起2014年元旦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我一个人呆在宿舍无聊时在QQ空间听到了别人分享的华阴老腔那种充满激情又带着些许悲壮的旋律夹杂着思乡之情让我瞬间泪流满面。当我听到那些诙谐又苍凉的唱词时我深刻感受到了秦腔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心中激荡。

作为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秦腔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农村老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留守乡村的老人通过这一方戏台维系着与土地、历史的深刻联系也构建着独特的晚年生活图景。

在农村空心化严重的今天秦腔成为了老人们对抗孤独的良。正如贾平凹在《清风街》中描绘的场景一样年轻人们涌向城市老人们则守着土地与戏台在锣鼓声中品味着人生的滋味。

这种执着的坚守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在《乡土》中的观点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我这样一个过客在这里见证了一个流动的记忆共同体。

秦腔如同一条隐藏在黄土地下的暗河既滋养了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也映照出了乡土社会的深层变迁。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秦腔演出而有些老人也开始在直播间点戏他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现代性而是在传统框架内创造性地重构生活意义这种带着皱纹的创新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文化韧性。

尽管如此线下的秦腔演出依然继续进行为那些坚守黄土地的老人也为黄土高原上静默无言的山川沟壑增添了一抹响亮的回声。这份厚重的回响便是我的家乡我的天是我游子们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乡愁我珍视这份依恋和乡愁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