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0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育界的热议焦点

在语文教育的领域里,高考、中考的作文题目始终是大众热议的焦点。每当新的试卷发布,专家、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种意见相互碰撞,场面热闹非凡。这些年来,作文命题的改进是显而易见的:从规定的主题到材料和话题的自主立意,从开放的命题到引导正向价值观的方向,这些变革都在默默地进行着。我们应当认识到,真正检验作文题目好坏的标准应当是考生的实际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绍兴市的基层教师刘春文。她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对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以及绍兴市的中考佳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她以“时间”为线索,策划了一套即将出版的丛书“刘春文中考作文三时序”。其中,“时间一赏‘风’”部分主要展示和解读绍兴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与佳作;“时间二探‘风’”部分则主要是对全国中考作文题目的讲评。更令人敬佩的是,刘春文老师不仅停留在理论评论上,更是亲自下场实践。如果允许我直言,当前的作文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语文教师自身并不擅长写作。

除了刘春文外,山东教师刘笑天也提出了在中学阶段单独设置作文课程的建议。尽管作文考试属于语文范畴,但考察的并不仅仅是语文能力,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多方面的知识转化能力。作文在语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千条线汇聚的一根针。现实告诉我们,单独设置作文课程并不实际,还需要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

刘春文的“时间三追‘风’”项目更是具有深远意义。她亲自创作了下水作文,以“倾听春的声音”为主题,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情感与内心的世界,展现了作文的本质——倾诉。她的作品生活化、情感化,诠释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本身。

刘春文还以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时间零”理论为逻辑起点,构建了“美读、美讲、美写”的逻辑进阶。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真实作文的绚丽瞬间,使得这一瞬间充满了审美的诗意。但刘春文并不止步于此,她还试图以理性的视角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刘春文追求的理想作文境界是无痕到微格的转变,再到“统编教材名著‘1+X’灵性读写课程”的构建。她巧妙地将微格作文与名著阅读相结合,以写促读。她的诸多课题被转化为省市精品课程,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她的“先写后教”理念,倡导回归习作本源,追求自由随性的写作境界。

在实际教学中,刘春文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她认为通过有层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无格”到“入格”,再从“入格”到“升格”,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写作境界。当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时,他们的作文也将达到理想的水平。

刘春文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仍处在归纳阶段。真正要将作文教学的理论系统化,需要古典文论的历史梳理、西方散文理论的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积累。这不仅是刘春文一个人的任务,更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正因为这样,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像刘春文这样的教育者涌现出来,在媒体上形成一种比空泛议论更为热烈的、你追我赶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将推动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良好写作能力的学子。

(作者系教育学者)

文章刊发于《教育日报》2025年4月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