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齐眉意难平贾宝玉
第五十八篇,《杏子阴下假凤啼虚凰》章节,作者通过芳官的叙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情感的故事:藕官与菂官本是同为戏子的姐妹,因戏中多扮演夫妻,日久生情。菂官不幸病逝后,藕官又与另一戏子蕊官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有人对藕官的这种情感转变不满,但藕官解释道:
“并非忘情,如同世间男子丧妻后亦可能再娶,只是不将逝者忘却,便是情义之重。”
贾宝玉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他对藕官的看法既感到欢喜又带着悲伤,同时也觉得这种情感十分奇特。由此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贾宝玉对这种情感的认同。贾宝玉的这种认同感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观念既符合古代社会的道德,也与贾宝玉的身份相契合。他虽然深爱林妹妹,但在与袭人有了肌肤之亲后,也未曾断绝与其他人的关系。贾宝玉并未为林黛玉守身如玉的念头而束缚自己。
《红楼梦》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林黛玉与晴雯的命运有相似之处,薛宝钗与袭人的结局也有相互呼应的地方。贾宝玉对藕官的解释表示认同,这也预示着未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结局或许会与藕官、菂官和蕊官三人的故事有相似之处。贾宝玉可能会接受薛宝钗与林黛玉不同的情感表达。
第三十四篇中,贾宝玉见到薛宝钗言语间流露出的亲切,见其脸红、低头弄衣带的娇羞模样,不禁心生怜悯与敬意。他甚至产生了一种“即便此刻死去,能见到如此情景,即使一生功名尽失,也无悔憾”的感慨。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曲中曾有“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比”,即使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他心中依然怀念林黛玉。虽然他享受着与薛宝钗的举案齐眉,但内心的情感世界却如同一场未完的梦。
贾宝玉原是家中的贵公子,备受宠爱。然而家道中落后的他,身份地位一落千丈,从高贵的纨绔子弟变成了被人嘲笑的倒霉鬼。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之中。
第十九篇中,贾宝玉偷偷前往袭人家中探望。袭人发现家中果品虽多,却无一件能让贾宝玉满意的食物。脂砚斋在此处有一段批语,暗示了贾宝玉日后将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与之前的娇贵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贾宝玉生于富贵之家,从小便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无论美食、美酒还是玩具,都是他随手可得的。然而他的性格中既有霸道任性的一面,也有胆怯懦弱的一面。当他面对的王夫人时,他的软弱便无遗。
第三十篇里,贾宝玉与金钏儿时被王夫人发现。王夫人对金钏儿责骂并施以毒打,而贾宝玉却选择逃避,没有站出来为金钏儿求情。第七十六回中,当王夫人计划将晴雯、芳官等人赶出大观园时,尽管贾宝玉内心不认同这一决定,但他同样选择了沉默和无作为。
贾宝玉在面对困境时的逃避态度最终也成为了导致他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道中落后的贾宝玉虽然仍有朋友偶尔照顾他,但这些帮助只是杯水车薪。他最后的依靠还是薛家。一方面因为薛家是薛宝钗的娘家、薛是他的姨母、薛蟠是他的姨兄;但依靠薛家的结果会如何呢?尽管《红楼梦》未完篇我们仍可以通过甄士隐的遭遇来推测一下贾宝玉的未来。
第一篇中甄士隐失去女儿后又遭遇大火后投奔岳父封肃生活困苦最终“贫病交攻”走到了人生的低谷。而贾宝玉同样在遭遇家庭变故后投奔岳家其结局或许也相差无几更何况二人都是不懂世事的“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