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一、背景介绍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了解学习行为背后的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动机理论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学科领域。在众多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特别强调认知的观点,其基本原则和假设是:理解是行为的基本驱动力。归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详解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有理解世界和掌控环境的两种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基本手段就是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动。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环境或个人。将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如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可以对行为结果不负责任;而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等),个人则需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二)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罗特发展了归因理论,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根据控制点,个体被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相信能够控制周围环境,认为成功或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

(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从认知的角度对归因的实质进行了深入解读。他的理论有三个主要论点:一是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会影响其归因;二是对前次成就的归因会影响到对下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三是个人对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会有很大影响。韦纳认为,个体在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会有多种归因方式,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动机。他将成败归因于六个因素,并按照性质分为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

三、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归因理论在学生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时,会感到自豪与满意。归因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后续学习的期望和努力的程度。当学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正确的归因方式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经常取得成功的学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更积极地认识自己。

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教师在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通过给予奖励、鼓励和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而非能力以外的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较低但努力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奖励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归因方式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