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心得800
《儒林外史》述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以现实手法长篇讽刺。
吴敬梓先生在书中,通过描绘那些追求功名、思想陈旧的文人儒士,强烈地揭示并批判了科举制度的阴暗面,以及众多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却将各色人物与各自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吴敬梓先生慷慨大方,然而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他的后半生境况凄凉,然而即使如此,仍有人多次邀请他参与科举,但他都拒绝了。他的书桌下象征性地摆放着代表“八股臭文”的八股细绳与臭虫、蚊子。由于生活困顿,他甚至以邀请朋友环绕行走并“歌吟啸呼,相与应和”来取暖,美其名曰“暖足”。
吴敬梓先生笔下的人物语言,无论是赞扬还是反对,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比如作者对的不屑,就在开篇的“楔子”中借王冕母亲之口道出:“哪能是荣宗耀祖的呢?我见过的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类似的遗言也出现在匡超人的父亲临终时:“功名毕竟是身外之物,德行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书中的主旋律——讽刺并鞭笞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那些只为名利而活的读书人。
书中塑造了许多如范进般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为求功名不择手段、忘恩负义、抛弃妻儿的匡超人等。这些人物形象让人联想到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这部法国十八世纪的现实小说同样揭示了社会的可笑与可鄙之处。
读过这两部书后,有几点感触颇深:一是作者对科举、八股文的极度反感,虽然现代社会依靠中考、高考、事业编等考试来选拔人才看似公平,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二是并非都是坏事,但也要看个人选择和造福的对象;三是助人要,引路比施舍更为重要;四是无论个人成长到何种程度,都不能忘记初心。
书中也提到像虞博士这样的人,即使取得了功名仍然保持善良,积极行善。这告诉我们,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只要坚持学习进步,最终定会有美好的结果。
我是守望者,一名中学教师。我喜欢孩子,希望与他们一同成长,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邮箱:[](mailto:)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