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下一句顺口溜


他曾在焊接的火花中历练成长,严寒中以热血温暖冰冷的环境,在酷暑下用汗水平铺劳作背景。他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皆源于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使命感;

他曾遭遇了高薪诱惑,也面对了众多国外企业的邀请。但他的情怀,只为了报效祖国,回馈故土。

从一名简单的焊接工人,到逐渐成为高铁列车焊接领域的佼杰,他坚守初心,有情有义,勇于担当。他的一颗心和敬业情,让他最终脱颖而出。

1987年,年仅19岁的李万君从职高毕业,成为长客焊接车间水箱工段的一名普通焊工。他回忆道:“当时工作环境艰苦,车间内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噪音大得让人耳朵难以忍受。夏天面对2300℃的烈焰炙烤,冬天则在冰冷的水池中作业。”

“当时厂里有个顺口溜来形容我们: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乞讨的,实际上是我们水箱工段的。”回想起那些年的生产条件,李万君感慨万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当初和他一起入厂的28人中就有25人离开。但李万君牢记父亲的:“工作总得有人做,大家都走了,谁来承担责任呢?就像灯光在白天可能并不显眼,但在黑夜中却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像灯光一样,照亮前行的路。”

根据厂规,每位工人每月需完成100个水箱的焊接工作,而李万君总是多完成20个。在艰苦的焊接岗位上,李万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凭借着坚持不懈、勤奋学习的态度,他掌握了精湛的焊接技术,并获得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多项国际焊工资格和国际焊接技师。

从1997年到2007年,李万君多次代表长客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次次夺冠。2011年,因他在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技能大奖”,被誉为工人中的“院士”。

三十多年来,李万君创新了二十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完成了百余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获得专利2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积极参与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为我国的轨道客车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名后的李万君成为了众多国外企业的目标。2005年,一家新加坡企业提出支付十倍月薪的待遇邀请他前往工作,但他坚决拒绝了。“没有中车长客的培养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什么也不是。我们不能忘本,要回报企业、报效,让老百姓坐上世界一流的高铁。”

他是“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五一”劳动奖章得主、代表、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以及“感动”年度人物等荣誉的获得者。他始终感恩这个时代,用自己的技术和成就回报企业、报效。他也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技术工人也可以成为时代的楷模,成为祖国的骄傲。(记者:孙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