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晚会观后感作文400字


《岁月的反思》

(写于2022年新年伊始)

元旦之际,童年的记忆浮现出“番儿正”之称谓,这是每年翻开新日历的日子。日历,在闽南话中被称为“腊历”,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印刷品。这本小而厚的日历,每日被撕下一页,有些则被舍不得撕下,作为记事本使用。用夹子将翻过的页面固定在上面,日历依旧保持完整,一年中的大小事都能在其中查找。自七十年始,流行的月份挂历上印有世界风光或明星的照片,使得日历的实用性质渐渐淡去,如今已不多见。

关于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的日历

元旦自古便有,自汉朝起定为正月初一。后,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方式,将“元旦”赋予了公历一月一日的新含义,而旧历的“新正”则改称为春节。公历在闽南话中称为新历或阳历,因为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每年有365.2425天。这一年被分配给12个月,其中7个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每月30天。二月较为特殊,平年有28天,闰年则有29天。公历的制定十分精确,每3300年仅误差一天,相较于此前使用了一千多年的儒勒历更为准确。

谈及挂历

传统历法曾被称为夏历,后改称农历。闽南人称之为旧历,也有人称为阴历。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定月,同时将太阳回归年分为24段,形成了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吻合。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而闰年则为十三个月。虽然常说农历是农民安排农活的日历,但实际的安排并非完全依照旧历月份。如“三月播田”、“六月割稻”、“十月割稻”等说法,都只是大致的时间,与阳历相差约一个月,每年的误差会超过19天。农民们是依靠节气来种田的,二十四节气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轨迹制定的,与阴历无关。

历史的巧合

许多人不知道现行的农历是由洋人汤若望编制的。他是一位天文学家,17世纪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并经徐光启推荐成为的气象。在编制历法的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引入。明崇祯皇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并在清人入关后得到重用。他于1644年编制的历法被正式采用,名为《时宪历》,他也因此晋升为一品。虽然过去的夏历使用了数千年,但并不准确,常有误差。然而汤若望的《时宪历》以天文观察为基础,并经过多次日食月食的验证得到上下的认可。汤若望在生活了47年,于1666年8月在北京病逝。康熙皇帝曾为他,并在1670年再次颁布《时宪历》,沿用至今。

超越国界的科学

科学无国界,先进技术为全世界所共享。公历虽来自西方,元旦和圣诞节虽然都是外来节日,与降生的传说有关联,但这并不妨碍全世界使用公历或共同庆祝元旦。元旦的思考或许显得杂乱无章、胡思乱想般草率结束。但这就是新年的第一篇文字吧!如此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思考与感受作为新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