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申请住宿理由


为求新生在校园中的住宿环境更为和谐,众多高等学府皆致力于优化宿舍分配机制。不再是单一按规则进行简单分配,各学院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更加人文化的宿舍安排策略。有依据兴趣爱好的,有按性格特性的,也有依据学生的作息规律……各校后勤管理部门可谓是绞尽脑汁,力求找到最合适的分配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新的宿舍分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式分配,确实更显“人情味”,也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爱和接受。但持笔者之观点来看,认为此种方式可能过于人为,也并不是对每一种情况都适用的。此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削减了学生之间因不格而产生摩擦与交流的机会,亦对学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构成一定的制约。

相似兴趣未必产生和谐关系。

试问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究竟是性格相近更有利还是性格互补更有利于长久相处?这个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宿舍室友间关系的和谐,到底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相近,还是应该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与协调?此问题亦难有定论。只以兴趣或性格作为分配室友的依据,并无确切的科学基础,仅以相似兴趣推测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室友关系或许过于武断。在遭遇冲突时,相同兴趣者可能更容易产生僵持不下的情况。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渴望的不仅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期待能接触不同背景、不同特长的同学。或许彼此间能相互学习,比如你教我摄影修图,我教你唱歌弹琴,何尝不是一种增进友情的契机?

再论第二点,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面对社会的交往能力与技巧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与自己性格相投的人交往那么简单,与性格迥异的伙伴相处与协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交际能力。

正如著名企业家戴尔·卡耐基所言:人的成功之中,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的重要性远超专业技能。大学宿舍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来自四面八方、性格各异的学生之地。在这里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矛盾,而正是这些经历了学生尊重、谦让与维系人际关系……这些经验是大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理解学校在宿舍分配上的良苦用心,但笔者仍认为当前这种“人性化”的宿舍分配方式或许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其运用大数据精心匹配所谓的“灵魂室友”,不如给学生提供更多彼此磨合的机会,并在其人际交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此文由江苏大学(本科二年级)王晓明同学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