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保护的征文800字


有人偏好轻缓锻炼,对举铁及跑步不感兴趣,更倾向于走路健身。但他们会担忧,步数过多可能会对膝盖造成损伤。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步行与保护膝关节的关系呢?

近期,国内权威机构进行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行走6000至8000步是最为安全的范围。这项研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导,并发表在骨关节领域的权威期刊《风湿病年鉴》上。

研究详尽地探讨了目标步数、日常步行步数以及总步数对膝关节的影响。发现,每天保持约8000步的有目的性行走,对于预防膝关节疾病最为有益。这种强度的步行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还能减轻关节负担。

超过8000步后,对关节的益处并不会再增加。研究人员从生物银行数据库中选取了89969名无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近7年的调查,发现有2711人出现了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

该研究结果显示:

1. 每天的总步数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之间并未建立明确的关联,也就是说,步数多并不意味着就有更多的益处。

2. 与每天行走步数不到4000的人相比,行走4000至5999步、6000至7999步以及超过8000步的人,其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均有所降低。其中,大约8000步是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数值,风险降低的幅度就不再明显。

3. 随意溜达、长时间行走或过度行走,反而可能对关节造成损伤。

这意味着,每天有目的地行走6000至8000步,既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又能保护膝关节和肌肉。无论是上下班途中还是饭后半小时,都可以抽出时间来行走。

简单来说,关键在于次日的身体反应。如果走完后第二天膝盖感到肿胀、酸痛或发出声响,那就说明运动量可能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范围,需要适当减少500至1000步。

尤其对于超重人群而言,更需要控制好行走的量和度。建议从4000步开始,逐步适应增加。世界卫生早在1992年就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也指出,走路能引发一系列积极的身体反应。

例如:

前5分钟内,每分钟燃烧5千卡的热量,是静止时的5倍。

随后随着步速加快,每分钟燃烧的热量增加到6千卡。血压会有轻微上升,但身体会释放化学物质来平衡这一情况,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被输送到肌肉。

随着体温上升和出汗,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量上升,为肌肉提供能量。

锻炼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尽管热量燃烧有所减少,但依然高于锻炼前。

北京体育大动医学系教授陆一帆提醒大家,虽然任何活动都有其健康效益,但有目的性的走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基础活动并不包含健身目的,其健康效应并不稳定。在走路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姿势:走路时脚跟先落地,避免内、外八字以保护膝盖软骨。

2. 强度:通过心率或感觉来衡量运动强度,体质好的人应保持适当的心跳速度;中老年人或慢病人群应将心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 装备:选择鞋底软硬适中、有支撑性的鞋子以缓冲压力并保护关节。

4. 时间:慢病人群建议选择傍晚进行锻炼以避免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

5. 步幅:不宜过大步幅以免对关节造成过大压力。对于不常运动的人来说,开始时应逐渐增加步数避免过度运动。

走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健身方式。只要我们掌握好度并注意细节就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并保护好我们的关节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