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今日,我满怀热烈的情感站于此地,与大家一同探讨关于"学前教育的道德建设"的永恒话题。身为每日与3至6岁儿童相伴的教育者,我们既是人生启蒙的引路人,也是纯真心灵的守护者。在此,我想通过三个真实的教育情景,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蹲来的教育:以儿童视角感受师德的温暖

忆起去年新生入学时,班里有个名叫朵朵的小女孩,每天紧紧抱着那只破旧的兔子玩偶藏在墙角。我尝试靠近时,她因害怕而尖叫着用玩偶砸向我。在了解了背景后,我得知这是她病逝外婆留给她的唯一纪念。我静静地拿出一个针线包,午睡时轻声对她说:“小兔子的耳朵破了,老师和你一起缝补好吗?”在那个下午,当我们头碰头缝补玩偶时,她突然紧紧抱住我,轻声说:“老师就像外婆一样。”

此情此景让我深刻领悟到:师德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蹲子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师德工具包”应包含:

一个观察记录本:记录每个孩子的特别时刻

情绪温度计:用色彩贴纸帮助幼儿表达心情

童言稚语集:收集孩子的“哲学之问”,作为教育素材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通过他的手思考世界。”当我们用孩子的视角去触摸教育,那些看似任性的行为、执拗的坚持,背后都隐藏着成长的密码。

二、看得见的责任:用专业守护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曾有一次午检中,我发现一名幼儿呼吸异常,虽体温正常,但凭借《儿童急症识别》的培训经验,我立即联系校医并启动了应急预案。后经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若再晚半小时发现,可能会有窒息风险。家长后怕地说:“老师发现了我们都没注意的迹象。”

这让我意识到,师德的建设需要专业能力的支撑。我们团队建立了“四维安全防护体系”:

晨检四步骤:观察眼神、触摸额头、聆听呼吸、闻口气判断健康状况

午睡三巡查:定期查看睡姿、体温及有无异常出汗情况

应急两演练:定期开展急救模拟与疏散演习以增强应对能力

我们还有膳食追踪表和成长云服务,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成长发育情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孩子们的“全科医生+安全员+心理咨询师”。我们定期的“保教能力大练兵”,通过持续学习筑牢责任防线。

三、隐形的纽带:在家园共育中践行师德承诺

曾有家长在意见簿中写道:“老师总说孩子有进步,但进步在哪里呢?”为了回应家长的关切,我们推出了“成长可视化工程”:通过照片、视频、作品解读等方式,每周发送《成长周记》;每月举办家长工作坊,示范亲子游戏方法;每学期制作“进步地图”,用曲线图展示孩子在五大领域的发展。

一位单亲爸爸告诉我,通过老师提供的“父子互动指南”视频,他终于学会了如何为女儿扎辫子。这让我领悟到,师德的光辉应照亮家庭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创建的“家园共育资源库”包括亲子阅读指南、感统训练游戏、情绪管理情景剧等资源,以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四、静待花开的智慧:在坚守中修炼师德境界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我记得曾花费半年时间引导一名攻击性强的孩子航航。通过沙盘治疗发现他模仿家为后,我们创设了“情绪小怪兽”课程,用绘本教孩子认识情绪。当航航第一次说出“生气时可以捏粘土”时,全班都为他鼓掌。

我们建立的“特殊需求儿童支持系统”包括个性化教育计划、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多感官学习区角及同伴互助计划等措施,旨在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有时候,师德就隐藏在那些看不见结果却依然坚持的日子里。一位毕业生寄来的明信片写道:“老师,您教我的深呼吸法,现在考试紧张时还在用。”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结语:以童心为镜,映照师德初心

同事们,当我们面对孩子不听指令时,是否想过他们眼中的世界有多新奇?当我们面对家长不理解时,是否尝试过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幼儿教师的工作就像在沙滩上筑城堡,潮水会抹平痕迹,但那些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