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是农历还是阳历


农历十一月雅称揭秘

记者 徐语杨

农历的十一月初一,依照民间传统,被称为冬月初一。提及“寒冬腊月”,人们往往用来形容极寒的天气时段。其实,这四个字背后所指的并非连续三个月,而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随着冬日的寒风渐紧,农历十一月还有哪些富有诗意的别称呢?

在民间传说中,“冬月葭草吐绿头”的形象描述了葭月的特点。葭月即是现在的芦苇,故农历十一月也被称为“葭月”。清代诗人陈肇兴曾写过《葭月二十六日喜晤石庄,兼话大甲官军捷信》的诗句。

再来说说“辜月”。这个词同样指的是农历十一月。在张岱的《夜航船》中提到:“三冬曰阳月、辜月、涂月。”而《尔雅·释天》明确指出:“十一月为辜”。清人赫懿行在疏解《尔雅》时解释道:“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寓意着旧事物的结束和新事物的开始。”辜月象征着新生与革新。

农历十一月还有“子月”之称。这一称呼源于十二地支的推演。在十二地支中,“子”对应的是十一月,同时也对应着夜晚的十一点。虽然“子月”并非正月,但其背后的天文历法知识颇值得探寻。同样的,其他月份也有各自的称呼,例如十二月被称为“丑月”,正月则为“寅月”。

在古代的天文历法中,“十二”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音律方面,有黄钟、大吕等十二律。而《礼记·月令》则记载了每个月份与音律的对应关系。如仲冬之月对应音律中的黄钟,因此十一月又有了“黄钟月”的别称。

“畅月”也是十一月的雅称。《礼记·月令》中描述:“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古人对“畅”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解释是“充实”,意味着在这个月份里,万物充实自我、闭藏不发。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月还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别称——“龙潜月”。虽然目前尚未在古籍中找到直接将十一月称为“龙潜月”的说法,但据民间传说,龙作为我国传统的图腾,能飞行于天际也能潜藏于深海。在寒冷的十一月,万物闭藏不发,恰如龙的潜藏之态。

谈到冬月的习俗,四川宜宾兴文苗族的苗年便是在冬月初一到初三举行。羌族的牛王节也在冬月初一这天庆祝。而在冬季的饮食习俗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传统也提醒着人们冬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