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质的成语故事


东方发源的智慧宝典——解析“质量管理学”的源头

东方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对质量管理深深的洞见与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与《魏文王问医扁鹊》等故事,展现了质量管理的至高境界。扁鹊被誉为“质量管理学的祖师爷”,其理论被公认为世界质量管理学的起点与精髓。

质量管理领域,先辈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包括众多的典故和生动的例子。近来我们深入收集了6个典型的质量管理故事,以飨读者,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质量典故一:三种人的智慧

路上有个坑,第一种人等待有人掉进去后去救援,第二种人设立警示牌或标识预防,第三种人则是填平坑。但通常人们会感谢并记住的是第二种人设立警示的人,对于默默无闻填坑的第三种人却鲜有提及。在质量管理(QA)中,我们更像是第三种人,致力于预防质量的发生,但往往我们的工作被忽视。

被动质量管理即事后解决质量问题;

另一种人善于绕开问题但不根治;

而真正地预防管理是消弭于萌芽之中,以预防措施确保产品质量。

质量典故二:五脏六腑俱全的麻雀

产品质量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工艺、设备、原料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产品开发期,技术因素尤为关键;而一旦进入成熟生产期,综合管理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根本因素。大多数质量都源于人为因素或粗心大意,而非工艺问题。技术管理需科学严谨,工艺参数需准确可靠,设备管理需日常化,质量管理则需注重全过程。

质量典故三:找医生的智慧

对于企业而言,质量控制绝非表面工作,QC绝不能代替QA的重要性。医院离不开医生的诊断治疗,同样企业亦需明晰质量管理的职责与作用。因此规模化的厂重视QA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质量典故四:“猫捉老鼠”的游戏之启示

面对新的GMP厂房和生产条件,卫生和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人的素质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出现类似“猫捉老鼠”的游戏现象在所难免。为了保障产品质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和质量管理执行力度。

质量典故五:扁鹊的医术之精髓

扁鹊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前控制的智慧与价值。很多经营者往往等到错误决策造成损失后才寻求弥补之策,这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应注重事前控制与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质量典故六:曲突徒薪的前瞻性

预防重于治疗不仅在医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同样适用。“曲突徒薪”的故事告诫我们及时修正和改变错误方向的重要性远胜于灾难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应是那些善于预见并防止问题的发生者而非简单的应急处理者。

《扁鹊质量管理学》不仅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质量管理学的源头活水。通过这些典故与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秉持“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与态度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XX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