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出处及典故


老话说:“拜年拜到初五六,有鱼就没肉。”这是上海地区的传统说法。而在北方社会,人们常说“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如今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鱼肉已成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在我家,每逢有好吃的,母亲总会问孙子是否会来。这些“好吃的”范围广泛,包括了各种美食,从飞禽走兽到粗鱼笨肉等。前些天我戏言母亲“一饭不忘孙”,她听后付之一笑。笑过之后,我深思其意。虽然“一饭不忘孙”的行为显得自然且有情,但“一饭不忘君”则显得有些做作和虚伪。

进一步追溯,“一饭不忘君”的说法源于何处呢?在记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轼曾提及此句。但他是否有依据呢?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无论是王洙编本还是苏轼举出的“逸诗”,都未见此方面的记载。那么,苏轼为何在元丰六年贬所写的《王定国诗集叙》中提及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呢?

东坡在文学上的地位显赫,他的言论往往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关于杜甫“一饭不忘君”的说法是否确实出自苏轼之口,尚存疑义。即使是真的,也似乎有些夸大其词。因为杜甫的作品中,虽表现出对君王的忠爱,但更多的是对时局的批判和对的关爱。他的理想君臣关系是一种双向度的“遇合”,即君臣关系应该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共同责任的基础上。

东坡对杜甫形象的建构,或许有些单向度和一成不变。他似乎忽视了杜甫出于爱民的忠义感愤之心,以及对时局和时君的批评。东坡的评论可能存在失实之处。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变了形的杜甫形象在文学史上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心中的杜甫形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苏轼的这种表述也许是他的一种策略。在社会中,皇帝是最高权威。只要还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即使受到贬谪,也不至于有生命之忧。东坡在贬所写这些话,可能是委婉地向皇帝表忠心。这种做法在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作者常通过虚构或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苏轼在行文之际的某些表述,也可能只是他的惯用技巧。如他在科举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引经据典的写法,以及在《水调歌头》中的词句都显示出他善于运用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在评价杜甫时所说的“一饭未尝忘君”,也可能是他的文学创作手段之一。

无论是从历史资料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关于苏轼所说的杜甫“一饭不忘君”的说法都存在疑点。我们应当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和文学作品,不要因此误解或冤枉了历史人物。对于杜甫的形象,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全面了解,而不是仅仅依据某一句话或某个片段来评判。

【注】本文仅为娱乐和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官方立场或观点。文中提及的信息和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