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满,季羡林谈人生智慧


今天是季羡林先生离世十一周年纪念日。季羡林精通十二国语言,作为北大的终身教授,生前三辞了众多桂冠。

季羡林曾说过:“若将阅读算好,我唯一的爱便是阅读。”他不仅热爱读书,还自封为北大教授中的“藏书状元”,其藏书曾填满数间房屋。

随着高考的结束,学子们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今日,青年君从季羡林先生的著作中摘录出他对人生的智慧见解,与大家共勉。

关于治学

书籍是人类代代相传智慧的宝库。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后一代人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取。

《人生十讲》中曾写道:应读何种书呢?显然除了本专业书外,专业外的书也应当浏览。知识的广度、信息的多样性同样重要,以避免变得视野狭窄。否则在知识追求与生存竞争中易被淘汰。

在成功的道路上,天赋、勤奋与机遇并存。虽然天赋受制于“天”,机遇无法预测,但只有勤奋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握的,需在这上付出更多努力。

《人生十讲》中还提到:光阴对每个人都是短暂的,无论青年还是老人都应珍惜。古人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深意不可忽视。

关于待人

谦虚是美德,但需恰当地表达。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中,谦虚的含义不同,需注意。不论何地何人,表达谦虚需真诚。过分的谦虚即为虚伪。

同样在《人生十讲》中提及:不仅不可倚老卖老,“倚少卖少”亦是青年人应警惕的。世间万物在不断的发展中。

与人交往时,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遵循两个原则:真诚与忍耐。对真实的人以真情相待,绝不容许虚假;对那些不友好的人则另当别论。忍耐即相互包容与理解。

关于人生

每个人都追求一个完美的人生。但纵观,一个无缺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十讲》中说: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这是一个简单的真理,但能真正理解其中意义的人却不多。明白这一点的人,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并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在《心安即是归处》一书中还提到:面对好运与不幸时的心态很重要。走运时不忘倒霉的可能,不得意忘形;倒霉时则要看到走运的希望,不因此消沉。保持心态平衡与情绪稳定也是长寿之道。

季羡林先生的智慧与见解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那时候的爱情》中还谈到了关于爱情的话题:恋爱与结婚是人间常情,但不应过度沉溺其中而忽视其他重要事情。

结语:无论学者、教师还是普通人,季羡林先生的一生都展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他的这些人生建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理解生命的真谛。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正等待我们,期待每位准大学生乘风破浪,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节选自《人生十讲》、《季羡林谈人生》、《心安即是归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