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冰心全文


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山间海边的孤寂旅行,还有热闹非凡的时刻,那就是昔日的“新年”,如今被称作“春节”的佳节。

那时我家居住在烟军学校后的东南山窝之中,四周仅有几处村落。要进入烟台市,还需翻越一座东山,可谓是偏远冷清之地。春节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庆典。

新年的前几天,母亲总是最忙碌的。她忙着为我们准备新年的衣物、鞋帽,还有半个月的肉食储备。因习俗所限,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宰杀的。记忆中,母亲身着围裙、挽起袖子,在大坛子里装满喷香的裹着“红糟”的肉块,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制的卤肉。还有红糖年糕的蒸制。在母亲忙碌时,周围不仅有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还有厨师傅和余妈在一旁协助。

父亲则负责为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活动。在海军学校里,不仅有我的堂兄弟,还有表兄弟们。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包括锣、鼓、箫、笛、二胡、月琴等。每当乐声响起,总是热闹非凡。尽管我无法加入他们的乐队,但我会放些父亲为我们准备的鞭炮和烟火。大的烟火是放在地上的,绚烂的火树银花照亮了夜空;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种小巧简单的“滴滴金”,它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拿在手里点燃后会嗤嗤作响,爆出点点火星。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换上新衣新鞋,首先向祖宗的牌位行礼,然后向父母及长辈拜年。我收到的压岁钱大多是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会请母亲替我收好。

更为有趣的是各村的花会表演者们。他们大多是冬闲的农民,扮演各种角色如“跑旱船”和“王锔大缸”等。女角演员则是由村里的年轻人扮演,她们搽着厚厚的脂粉。在鼓乐声中,表演者们走街串巷,穿走演唱,吸引了众多小孩围观。演毕后,我们会用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来自金钩寨的花会最先来到我们这里。

在我十一岁回到故乡福州时,过年的气氛更为浓厚。大家庭里四房共庆佳节。从腊月廿三开始,大家开始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等准备工作。祖父则忙着写春联,贴在家门口或旁门上。他还在元旦早上用红纸写上祝福的话语。

在新年里,我们各自从各自的“姥姥家”带回许多礼物。首先是灶糖和灶饼等祭品,据说这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使其无法向天庭汇报家中的过失。最棒的礼物是灯笼——在福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意味着增添人口的意思。我弟弟们小时候小还不懂争抢,多的那一盏灯笼总是给我。这些灯笼有的是纸做的、有的是纱质的、还有的是玻璃的。我的墙上挂的是“走马灯”,手里提的是会活动的金鱼灯和脚下有的“白兔灯”。

在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是灯市地。即使到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的元宵节晚上我仍然感到兴奋不已:各种精美的花鸟人物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都被点亮了整个街道仿佛变成了灯火辉煌的宫殿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辉煌日子便告一段落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掉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心准备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从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余烬星星点点的燃烧之后便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的感觉睡觉那一刻真是滋味难熬!

冰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