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的译文和注释
畦留夷意
原创 2022-04-12 18:52
《人间词话》为王国维笔下的一书札记式诗歌理论。全篇共计六十四条,融入了他自身理论条目和他本人原始手稿中删节的内容,整合后成为一部精粹之作。此书中心理念为“意境”。
前九条以概述的方式深入探讨意境基本理论;第十条至第五十二条则以历代词人及其作品评论为主;第五十至第六十四条则论及词与其他诗歌形式的关联与区别。这样读者可以更加容易把握此书的重点,那就是“意境”。
王国维总结了古时关于意境的论述,并以西方文艺美学的观点加以分析。他认为,意境是词创作的核心问题,境界是心与物的统一表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强调词要真实自然,“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要有“言外之意”,这便形成了词的高远格调。
在评价姜夔时,他认为“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他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类。其中,“有我之境”指以个人观点观物,使得万物都染上个人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物我合一,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更进一步提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关于判别意境的优劣,王国维提出了“不隔”的原则。“不隔”即真实自然、生动传神且富有“言外之意”的境界。他又以古人的诗词为例,详述了“隔”与“不隔”的区别,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
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不仅限于词本身,也涉及到文学创作中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理想与写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观察事物与表现事物的关系等。这些见解都十分精辟,同时也体现了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
阅读这样的作品,关键在于领悟其理论内涵。王国维在阐述每一个理论观点时,都会用大量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阅读变得富有趣味,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他对诗词“隔”与“不隔”的论述,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个具体的例子。《翠楼吟》中的句子“此地,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的佳句。而南宋的词作虽然也达到了不隔的境界,但在深度和厚度上与前人相比仍有差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欣赏诗词时总会遇到“隔”与“不隔”的分辨。那些真情流露、写出真景色的作品总是能打动人心。而那些辞藻华丽、空洞的作品往往引不起我们的共鸣。诗词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辞藻和文采,更重要的是其意境。
当代诗坛上,余秀华的作品广受欢迎。她的诗作意象灵动、语言简洁直入人心。再读《人间词话》中的相关内容时我们更能体会到什么是“情不隔”、什么是“景不隔”。写情如此方为不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景如此亦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诗歌本身和文本本身说真实的话既不跟风也不起哄更不应谩骂。作者应珍视诗歌的作用负起相应的责任。近期关注了一位诗人的作品感觉很有看头他的诗作虽然意境的画面感不是很强但富有诗意我个人认为也许有人会觉得只是简单的分行毫无诗味但诗无达诂我只能表达个人的感受。
《中年之殇》这首诗虽然凝炼准确但缺乏深入的意境营造。一个好的诗人词人在语言锤炼上很有功夫在营造意境上不会刻意也不会过多或堆砌意象。好的意境就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么简单真切地呈现在那里无需过多渲染便能让人感同身受。因此写夕阳落日的美时就不必再描绘树的美、草的青或其他情绪以免造成烂景、烂诗。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正打动人心的诗意和美好的愿景就像那句“落霞与孤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