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看到的花灯有哪些
农历正月十五,是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将夜晚称为“宵”,而正月十五恰逢月圆之夜,因此得名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自汉代以来,民间便有在正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在大地回春、明月高悬的夜晚,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观灯会、猜灯谜和吃元宵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吧。
赏花灯:意蕴丰富
元宵节因有张灯观赏的习俗,故又称为“灯节”。东汉时期,汉明帝为宣扬佛教,命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自此元宵张灯便成为一种风俗。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四日为“试灯”,各地开始搭建灯棚、牌楼等,十五日则是“正灯”,各种表演活动正式开始。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是花灯,又称“彩灯”“灯笼”,天上明月与人间灯火交相辉映,展现出节日的欢快与喜庆。
猜灯谜:文化博大精深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起源于宋朝。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灯谜有的与文字相关,有的与道理相关,既幽默风趣又应景。由于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富有趣味,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吃元宵:团团圆圆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节俗。明清时期的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内包核桃仁、芝麻、桂花或白糖为馅。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
耍龙舞狮:欢庆表演
耍龙灯也称“舞龙”“龙灯舞”,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而民间狮舞的习俗则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人们认为龙和狮子都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中都有舞龙舞狮的表演,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
植物界的“花灯”
在植物界中,也有许多形似“花灯”的植物。比如红萼苘麻、纹瓣悬铃花、小悬铃花等等。它们花朵奇特,形似风铃或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氛围。还有吊灯扶桑、倒挂金钟、宫灯百合和宫灯长寿花等植物,它们的花朵或形状或颜色都像极了花灯,非常适合在元宵节赏玩。
那么,这个元宵佳节你打算怎么过呢?无论是赏花灯、猜灯谜还是吃元宵、舞龙舞狮,亦或是赏玩这些形似“花灯”的植物,都希望你能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家的温馨。
资料来源:新闻、浙江林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