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味道的经典句子


小时候,我们的主食以煎饼为主,馒头也偶尔出现在餐桌上,但并不是常有的事。那时,面粉的来源得自家麦子磨制,麦子要经过筛选、清洗、晾晒等多道工序,过程十分繁琐。加之馒头不易保存,当时大多数家庭中并没有冰箱,简单易做且耐存放的煎饼成为了我们的主食首选。

我们所食的煎饼多以玉米为原料。制作流程虽不复杂,但也有一番讲究。首先要将玉米浸泡一整夜,接着用机器磨成玉米糊。这玉米糊需经过发酵,发酵时间的长短决定了煎饼的酸度。我母亲偏爱酸味,所以每次发酵都会恰到好处。

每当煎饼制作时,母亲常选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在窝棚里支起鏊子。鏊子稳稳地放在贴地的砖块上,母亲则坐在一个矮凳子上开始她的手艺。待鏊子烧热后,用油擦子擦拭一遍,再舀上一勺玉米糊,用刮子均匀地刮一圈。待煎饼烙制完成,用铲子轻轻一铲,一张金黄的煎饼就制作完成了。刚出锅的煎饼酥脆可口,是我们那个年代最为美味的食物。

我的早餐多以煎饼卷油条为主,再配上一根香椿咸菜,香气四溢。放学回家饥饿时,拿煎饼卷上油渣和咸菜,那时的我总觉得这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尤其是柿子熟透的时候,果肉都成了浆状,破开涂抹在煎饼上,又甜又酥的口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然而这种美味的吃法在那个时候也并不常见,因为柿子很难在树上留到完全熟透的时候。

每当我早晨起床打开主屋的门时,总是能闻到一股草木灰与煎饼交织的香气,这种味道在我的记忆中萦绕多年。

回想起来,母亲制作煎饼的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鏊子的热度、颈上的汗水、烟熏火燎的环境,为了保障一家约一周的口粮,她常常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进行制作。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让人深感敬佩。的女性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难以将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