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简介400字


书籍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繁荣发展的见证。尽管在城市中书籍已经随处可见,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书籍依然稀缺,农村与城市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距仍客观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家书屋应运而生,它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生,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由农民自我管理,提供实用书报刊及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我区自2009年底开始,便着手筹建农家书屋,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购书难、借书难、阅读难”的问题。农家书屋的管理和运营却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书屋建设形式严重,成为应对上级检查的表象工具。硬件设施虽已完备,但软件配备如监管机制等尚未跟上,导致书屋的日常运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书屋大门紧锁,农民想进入阅读变得困难。

二、宣传力度不足,借阅量偏低。部分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之宣传不到位,导致书籍的借阅率较低,许多书籍处于闲置状态。

三、资源匮乏且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尽管农家书屋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类书籍,但资源有限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使得书籍难以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

一、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管理。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结合专项检查和监督制度,确保书屋的正常运营。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书屋的管理工作。

二、开展活动以增强宣传。通过举办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读书活动,引导农民走进书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书屋的吸引力。

三、更新资源并培训。通过图书流动车定期交换各村、镇农家书屋的图书,形成图书更新和交流的机制。将送书下乡活动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为书屋提供新书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下乡进行指导培训。

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