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300字
作者:婉若清风
人们常言:“生命终结,一切皆休。”但在余华的著作《第七天》中,死亡反而被描绘成一种解脱,一种自然的生命轮回。
《第七天》的序幕便定下了整本书的悲情基调。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书中人物命运的坎坷,以及整个社会的扭曲与压抑。主角杨飞在死后迷茫地游荡,寻找父亲的踪迹,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这一系列的剧情节点,让我们目睹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与美好。在这一场死后的奇幻之旅中,杨飞遇到了现实中各式各样的人,引发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令人遗憾,或许充满悲情,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不能被忽视。
作者以杨飞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艰难生存的故事,这些故事引发了读者的深深共鸣。也许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平凡无奇、碌碌无为是一种常态。人生在世,爱恨交织,福祸相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着,走过一段段路程后,便是生命的终结。我们无法得知自己死后将去往何方。《第七天》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幻想的死后世界,那是一个人人平等、无毒食品恐慌、无的灵魂天堂。或许我们也曾渴望拥有这样一个天堂,能在经历生活的苦难与痛苦后,得到完美的救赎。
无论一个人在生前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积累了多少财富,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也是一切的起点。人们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都不再属于他们。人们死后的世界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有句话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你,那你就会彻底消失。”这里所提到的“彻底消失”,便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性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被这个世界所遗忘。
有些人名垂青史,有些人,但他们都以某种方式“活着”。他们或许在人们的心中活着,或许在历史书籍中活着,被人们永远铭记。我也希望自己能以这种方式“活着”,我会尽我所能去做好每一件事,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能力、更加才华横溢。能被人们记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活着的证明。我会更加努力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大家所期望的人。
今天恰好是民间所说的“七月半”,这让我回想起了为逝去的亲人烧纸的民俗。在这里我们不深入探讨科学与的问题,但可以稍微感受一下这种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火”是一种神奇的存在,通过火我们将对故人的思念传递到另一个世界,这也许是生者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如果我们能借由死亡去思考,也许死亡之外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做或不做某些事情时,可能会多出一个考虑的维度。不论怎样,与“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为了更好地、更有价值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