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季羡林原文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度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自年轻时起,他便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了文学界的丰收季。以“四季常青”来形容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实在是恰如其分。读他的作品,眼前常常浮现出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便是季羡林留给我的清晰形象。
季羡林
一、情真意切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文章难以让人驻足,更不要说引起心灵的共鸣和知音之感了。季羡林认为,不论是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都不能无情。真情是季羡林散文的生命线。小抒情与私情书写成为了季羡林散文的重要特点,其中包括母子情深、夫妻之爱、朋友之情、宠物之好、娱乐之欢,这些都源自于他生活中的点滴感触。在这些情感中,季羡林特别注重真情,如撕心裂肺的思母情愫、回忆旧人和老友的文篇,都体现了他对真情的珍视。
二、平淡中的神奇
在一般人看来,季羡林的散文过于平淡无奇,不论是学术人生还是散文创作都是如此。平淡之中却隐藏着他的神奇。他的文学人生展现出君子般的平淡儒雅形象,这也是他与张中行的共同之处。在平淡质朴中,季羡林也有风骨甚至有刺,他的个性独见不输于人。在《神奇的丝瓜》中,他展示了不为人知的丝瓜的奇妙;在《红》中,他将平淡的笔法与神奇的故事相结合,给人一种神奇莫测之感。
三、理性与诗意的交融
作为学者散文的代表,季羡林的散文中多理性哲思。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理性的判断和思想的光芒。他的散文中闪烁着一种异样的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诗意。他的文章中有着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浪漫、优雅地流入读者的心中。《二月兰》、《听雨》等文章,光看题目就能感受到其间的诗性与美妙。季羡林喜欢用四言表达,这增加了诗意节奏与美感,在典雅中自有一种潇洒。
季羡林的散文有生活、有知识、有视野、有深情、有个性、有思想、有灵感、有智慧,再加上天地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信,以及现代意识与世界眼光。这些都决定了他不仅成为文学大家,更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智者。季羡林的散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成为读者心中美好的花朵与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