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创业事迹简介300字


程一飞:从科研到农业的跨越之路

在2020年的毕业季帷幕落下之际,西北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程一飞,做出了一个出乎同学预料的决定。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北大冶,位处南石村的还地桥镇。那里有他的父辈、他的土地以及那厚重的土地之情。取过父亲的锄头,他的实验室白大褂转为了沾泥的工装,而那些充满科技的试管架如今已被农桶所取代。这位手握7项科研成就的年轻人,有着一腔热血与新的思维方式,准备为家乡农业编织一场独特的科技之梦。

在程一飞的成长经历中,一份特别的科研旅程尤为引人注目。他曾经深入地研究金草鱼的6个serpin(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并成功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现代畜牧兽医》上。而今,这份研究并未止步于理论,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在现实中展现——在父亲开发的3680亩荒山上,他正尝试将科研与现代农业相融合。

为何南石村能够留住程一飞的心?这位青年回想起那一段时光,讲述道:“那时的中,老乡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深深感动。”那时,他的父亲已用7年的时间将一片荒地变为了生态园区。在大学里的日子里,程一飞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从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到GMP企的严格质检流程,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物技术正是这片土地最缺乏的“生命力”。

面对新环境、新挑战,起初他也遭遇了诸多挑战和困惑。林下大球盖菇和黄精的种植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因为未充分考虑气候条件而造成损失。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打败他,反而使他更加深入地与省级农业专家团队合作,探寻更适合当地山地的林下经济模式。

与他的学术生涯一样,他的农业实践之路同样充满了猜想与探索。程一飞坚定地认为:“农业并没有失败,只有生长周期。”于是他以大胆的构想和持续的尝试,逐步证明了林下种植的成功模式。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最终找到了耐阴湿、抗病害的“山林”基因。如今,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大球盖菇和黄精种植为主的生态立体结合模式。

然而对于程一飞来说,技术的实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生产关系进行深度融合。面对众多的土地、社员和农户,他提出了“六统一”的联农机制,旨在实现全流程的技术对接和农户的参与。这一机制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疑虑,还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户的收益稳定。

除了这些经济上的探索,程一飞与父亲之间还常常进行着园区发展的辩论。作为“70后”的父亲坚持稳扎稳打,而作为“95后”的儿子则主张数据驱动。但两人对于“让土地增值”的目标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互补的思维模式使得三华生态园从传统的种养场转变为年产值千万元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如今,程一飞还在不断地为园区注入新的科技元素。他计划通过安装摄像头和智能脚环等设备,为每只鸡苗建立“成长日记”,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手机实时了解鸡苗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这种“千里眼”系统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也展示了新一代农创客对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独特追求。

这对父子一个守着土地的厚重,一个追逐技术的锋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内涵: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在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个3000多亩的“实验场”里,程一飞正在用他的智慧和热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课题。

新闻来源:云上大冶

记者:周春明 陈婷

特此声明:本篇文章所含信息均出于传播资讯之目的而采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报料热线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