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是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曹植传略
曹植,生于192年,逝于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乃沛国谯县人,现今的安徽省亳州市。他诞生于东武阳,一说位于现今的山东莘县或鄄城。作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子,曹植在三国时期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尽管在世子之争中未能胜过曹丕,未能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但曹植在诗与散文领域的成就却卓著非凡。他的作品包括《洛神赋》、《白马篇》等,他与曹操、曹丕一同被誉为“三曹”。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更是将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谥号为“思”,亦被称为陈思王。
历史评价概览
历史学家陈寿评价曹植才华横溢,其文采富艳,足以名扬后世。他未能谦让远防,最终导致兄弟间的隔阂。李白则赞誉曹植为建安时期的雄才,天下豪俊之士无不趋之若鹜。杜甫也对曹植的文采给予了高度评价。欧阳修认为诗歌是音乐的苗裔,而曹植、苏李、汉魏之诗则是其正始之音。王闿运则从诗境角度评价曹植的诗歌空灵妙寂。
轶事典故详述
关于曹植的轶事典故中,“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魏文帝曹丕曾妒忌曹植的才学,要求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以兄弟之情为主题的诗,且诗中不得出现“兄弟”二字。曹植应声而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此诗虽广为传颂,但其是否为曹植所作仍有争议。
《洛神赋》的创作背景也备受争议。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认为此赋是曹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作品。而近有学者考证,《洛神赋》实为悼念其亡妻崔氏女所作,洛神形象乃是其妻子的化身。但亦有说法认为《洛神赋》隐含君臣之意。
史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