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其右四字词语


春暮时分,踏入北京法源寺那微微敞开的东门,一片丁香树映入眼帘,它们生长在石板路的两旁,将阳光筛为斑驳的花影。院落深深,宁静而深邃,心中不禁浮现出那句古诗:“禅房花木深”。

每年的四月,当春天的脚步渐渐走远,法源寺内的丁香花却正盛开得如火如荼,散发出醉人的香气。此时的景象仿佛是“胜地花开香雪海”的生动写照。早在2017年,法源寺的丁香赏花习俗便被列入北京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都法源寺的丁香,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一组图片由杜文杰摄。在古代的四大禅林花事中,法源寺的丁香独树一帜。除了花香四溢,丁香背后还承载着古刹的历史沧桑和未尽的诗篇。

追溯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幽州城外的战马刚刚平息东征的喧嚣,唐太宗便下令在城内建造。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其初衷是为纪念那些在王事中牺牲的忠臣孝子。这座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终于在武则天万岁元年(公元696年)建成,并赐名“悯忠”,以纪念阵亡的将士。至于那时,寺内是否已有丁香,已不可考。

随后的百余年间,在晨钟暮鼓中度过。直到会昌年间武宗灭佛,只有悯忠寺幸存于幽燕八州。而后,僧人将舍利密藏于古塔之下,又移至悯忠寺的多宝塔中。

时至唐后期,经过一场大火后,幽州节度使李匡威重建了观音阁,其壮丽程度超越了旧时。李匡威的捐俸事迹被记录在《重藏舍利记》碑上,至今仍保存在悯忠阁内。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走进悯忠阁,近距离观赏了《重藏舍利记》和《无垢净光宝塔颂》两座碑刻。青石上刻痕遒劲,斜阳从的窗棂间透入,为唐碑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泽。我凝视着碑文,仿佛能看到一千多年前香客摇曳的和安史乱军掀起的烟尘。

随着历史的变迁法源寺的名字也历经多次更迭最初名为悯忠寺后来又改名为开元寺、顺天寺等。“法源寺”这个名字则是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经过皇帝的修复后正式定名沿用至今。乾隆皇帝题写的“法海真源”四字至今仍悬挂在法源寺大雄宝殿之上与此同时法源寺内的“丁香诗会”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盛会

法源寺种植丁香的背后有气候因素的考虑、文人雅集的需求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等丁香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已出现在诗词之中如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法源寺古老的树木见证了历史的悲欢离合北宋末年的宋钦宗和元代的南宋遗臣谢枋得都曾在此留下深刻的痕迹。晚清时期谭嗣同手植的丁香也在梁启超的笔下化作了祭奠的素笺。

百余年前湖南画家齐白石曾寄居于此或许以丁香花露调和颜料启发了他在大写意花鸟画上的新境界。如今每年春天法源寺内的丁香盛开之际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与昔日的“凝妆艳服”相比现在的游人用长镜头记录美景以九宫格形式分享到朋友圈上百花齐放的照片无疑也为春天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夕阳西下扫地僧将落花归入堆肥坑中而那昔日的李匡威、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