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字成语的读音和意思


正确的读音:籴dí(第二声);粜tiào(四声)

易混淆的读音解析:

“籴”常被误读为“跳”(tiào)或者“递”(dì)的不当字音。

“粜”则常被误读为“出”(chū)或者“条”(tiáo)等字音。

组词与成语解读:

籴米:指购买粮食的行为。古代有平籴,即古代平价收购粮食以稳定粮价。

和籴:唐宋时期强制征购民间粮食的制度。

粜米:指的是出售粮食的行为。古代有平粜手段,即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灾荒时则低价卖出,用以稳定民生。

“谷贱伤农,粜贵伤民”这句话反映了粮食价格波动对农民和百姓的双重影响。

籴字的文字典故与历史溯源:

最早见于《孟子》中的记载,“籴”字被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行为,引申为对利益的争夺。这一字的使用,在古代经济、历史文献或讨论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描述古代赈灾措施或现代粮食市场调控时更为常见。

常平仓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汉代耿寿昌首创“常平仓”,通过“籴粜之法”来调节粮价。其核心思想是在丰年低价收购粮食以防谷贱伤农,而在则低价卖出粮食以赈济百姓。这一制度被后世效仿,并成为古代经济治理的典范。

“粜”字的文字典故及古代粮食经济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平粜”,成为后世“常平仓”制度的雏形。汉代耿寿昌将此制,成为救灾的重要举措。宋代王安石的“青苗法”可视为“平粜”的变体,虽然执行中有弊端,但其初衷仍是调控粮价、惠及贫农。至明清时期,粮政中的“粜”的民间实践更是丰富多彩,如富商主动低价粜米赈济灾民的“义粜”故事。

无论是“籴”还是“粜”,这两个字都承载着文明的农耕记忆。从古时的粮仓符号到今日的粮食安全战略,它们都是理解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正确识读这两个字的音节,既是对汉字的尊重,也是对农耕文明的一次致敬。它们不仅关乎粮食买卖,更承载着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经济思考。通过研究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脉络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