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三年级上册
24. 司马光
众小孩在庭院里嬉戏,一童子跃上瓦缸③,不慎足滑落入水中。四周孩童皆④逃离现场,唯独司马光⑤持石猛击瓦缸,缸破,水流涌出,童子得以生还。
————————————
注释
① 本文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的片段。
② “庭”指的是古代庭院,即现今所说的院子。
③ “瓮”在此处应指大口小底的陶制容器,有些类似今日之水缸。
④ “皆”一词在这里意为全部,普遍现象。
⑤ 司马光,人名,指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学者和家。
⑥ “迸”在此为水流的动词,表示水流瞬间涌出的状态。
全文解释:
在小学的课本中,三年级上册选了一篇名为《司马光》的文言文。整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只有寥寥30字。看这篇短文:众小孩在庭院里嬉戏,一童子跃上水缸③,不慎落入水中。四周的孩童都纷纷逃离了现场,唯独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水流涌出,童子因此得以生还。
“众儿”指的是一群小孩,“儿”在此处特指小孩子。“戏于庭”直译为在现代语言中即为“在庭院里玩耍”。但为了更贴合现代表达习惯,我们可将其译为“在院子里嬉戏”。
“一儿登瓮”描述的是一个小孩子爬上了那个口小肚大的陶器——水缸。这水缸在古时与今日的水缸颇为相似,故现代人常称这个故事为“司马光砸缸”。其中的“登”字在这里的含义是攀爬上去的动作。
“足跌没水中”意为脚下一滑不慎落入水中被水淹没。“没”在此处是淹没的意思。
“众皆弃去”则表示其他的孩子们都抛下他跑开了。“皆”在此处是全部的意思,“弃”为抛弃、丢弃,“去”则是离开的动作,这里特指跑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情景中,司马光并没有选择逃跑。
此时此刻,司马光则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光持石击瓮破之”中,“持”是拿的意思,“击”是击打,“破”是打破,“之”则指代那个水缸。打破之后,水流瞬间涌出。
“水迸”即为水流瞬间涌出,“儿得活”则意味着小孩因此得以生还。
整体来看,这段文言文的译文大致为:一群小孩在庭院中嬉戏,其中一个孩子不慎落入水缸中。其他孩子都纷纷逃离了现场,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使得水流涌出,最终使那个落水的孩子得以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