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手抄报漂亮


余雨秋曾言:“香尚可赴陆羽茶楼品茗,而上海人却只能赴星巴克之馆。”此言听来令人感到深深的哀伤。当我们描述生活条件艰难时,常用“在夹缝中求生存”,现在看来,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已经萎缩到连一道细微的缝隙都不复存在了。

对于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晚年的遭遇,我深感同情与悲悯。想当初,北决定拆除所有古城墙时,那些过于急躁、缺乏远见的执行者们,竟然无人提出异议。只有梁思成冷静地准备了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列出了不拆之利及古城墙的处理方法。遗憾的是,他的声音无人理睬。在那些对古代文化一概否定的观念中,古城墙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对待这种“”,人们不容许有半分生存的空间。梁思成先生悲伤地说:“拆一片城墙就如同剥去我一层皮。”林徽因亦悲叹道:“你们现在摧毁的是真正的古董,将来再建的只是赝品。”最终,这两位建筑大师眼睁睁地看着北京的古城墙被短视之人几乎完全摧毁,却无能为力。

现今的观念真是令人惊愕——“不留一丝缝隙”的准则竟成了不可动摇的法则,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这种做法换了一种说法,被称为“保护性拆除”。何为“保护性拆除”?“保护”与“拆除”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却在这里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难道拆除了还能如何保护?能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吗?还是能放进保险箱锁起来?那些清除古代文化符号的人,为了城市化进程、为了扩大可利用土地、为了多次出售同一块土地,连古代文化最后的生存缝隙都不放过。这使我想起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讽刺名字——一丝缝隙都不留,仿佛世界已经征服了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

"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一个没有文化象征的城市,终将溢出其负荷。那溢出的部分便是文化的缺失。若只为了一点点可怜的经济利益而丝毫不留给古代文化生存的缝隙,那么古代文化也将永远对我们关闭大门。相较之下,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早且程度高。漫步在君士坦丁堡、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历史名城,千年古迹随处可见,这些城市既融合了现代气息又保留了传统风韵。西方人对于古代文化,不仅留有缝隙,更给予了广阔的天空。

现今我们的城市中,残存的古代文化符号已寥寥无几。这片天空再大,也只能在缝隙中求生存。只希望后来的人不要重蹈覆辙,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最后一点缝隙。不要让古典文化只存在于图片和口口相传中,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我们应该珍视并保护每一丝文化的脉络,为后代留下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