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适合哪些人群


近日,济南的气温不断攀升,酷暑的威力逐渐显露,人们纷纷开启空调、饮用冷饮等各式各样的降温措施来应对炎热的天气。实际上,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尚未到来,真正的“炎夏之苦”还需等到三伏天才能深刻体会。

中医理论中,夏季被视为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尤其在三伏天,有一种名为“三伏灸”的治疗方法备受关注。许多人对于这种在盛夏最热之时进行艾灸的方法感到困惑,不明白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益处。对此,山东省立三院针灸推拿科的白田雨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那么,“三伏天”适宜进行哪些针对性的治疗呢?

在盛夏,特别是三伏天,针对虚寒性疾病的治疗被称作“夏治冬病”。其中,“三伏贴”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通常在每个伏天的第一天进行贴敷,将具有辛温发散功效的中贴在相应的穴位上。当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甚至有时会起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灸”。除了“天灸”,真正的艾灸——“三伏灸”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三伏灸”主要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在中医的观念中,“三伏灸”适用于所有阳气虚衰的人群。例如,那些伴有手足发凉、少腹冷痛、畏寒喜暖等症状的人,以及颈肩腰腿痛、肠炎、胃痛、、、早衰、痛经、症等患者,都可以通过“三伏灸”来强壮身体及进行养生保健。

“三伏灸”都有哪些种类?

一般推荐督灸,这是因为督灸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区域,可以覆盖上中下三焦,有助于阳气的流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冲任灸、脐灸、腹灸、八髎灸等多种灸法。

那么,“三伏灸”的频率和疗程是怎样的呢?

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确定。对于阳气虚衰明显且无虚火上炎之虑的患者,可以一周进行2-3次艾灸。而对于病情较轻或以养生保健为目的的患者,则可以一周至十天进行一次艾灸。总的疗程通常需要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的反应来定,一般需要进行5-10次艾灸。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在夏至(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开始进行“夏至节气灸”。夏至以后,虽然阳气旺盛至极,但也是阴阳之气转换之时,此时进行艾灸,可以扶阳散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三伏天之后,还可以继续进行“节气灸”以缓补元阳,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