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致富下一句是什么


云南省情简报-昭通篇

自从张佐良开始了肉牛养殖事业后,他的生活节奏变得愈发忙碌。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割草、喂牛、清理牛舍……精心照料着圈里的三十多头肉牛,使它们茁壮成长。

张佐良,今年48岁,来自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茨竹坝村。他所居住的双河乡,是威信县内唯一的少数贫困地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千七百余户,张佐良正是其中一员。

双河乡的乡长陶涛介绍道,张佐有八口人,经济压力大。他的父母年龄已高,且长期患有多种疾病;他的妻子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每月还需要支付一千多元的费。家中有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还有一个在读高中。

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张佐良曾在广东高明一石材厂工作,每月收入两千余元。“虽然他一直很努力,但家庭的经济压力实在太大,每年都入不敷出。”陶涛说。

在2016年,张佐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情况开始有了转机。他的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得到了一部分补助,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加上就业、产业、等方面的精准帮扶,2018年,张佐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张佐良深知,除了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他结合当地气候潮湿、草木茂盛的特点以及农村养殖的习惯,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业。经过多方咨询和考察,他最终选择了西门塔尔牛进行养殖,因为这种牛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个头大、抗病能力强、售卖价格高。

张佐良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他饲养的十头西门塔尔牛每卖一头就有六百元的纯利润。在扩大了养殖规模后,他在2019年再次购买了二十头西门塔尔牛,将规模扩大到了三十头,仅在2019年就获得了超过一万元的纯利润。

随着肉牛数量的增加,张佐良一个人已经无法完成喂养工作。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他聘请了两名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忙割草,并优先购买他们种植的玉米、蔗糖等生产原料。他还帮助指导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喂养西门塔尔牛。

如今,在双河乡乃至威信县,像张佐良这样勤劳朴实、奋力拼搏的农户还有很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都通过自主创业、自谋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威信县的八十个贫困村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百分之十四点九二下降到了2019年的百分之零点零一五。

张佐良表示,他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吸纳周边的村民参与养殖,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们共同发展致富奔小康。他感激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也感谢的扶持让他一家不再为生活担忧。“勤劳能够致富,志向能够振兴家园。”这是张佐良的信念,也是众多脱贫致富农户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