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标本的胶水是什么胶水


修复与重生:动物标本的科技与艺术

9月10日,经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精心修复,四件历经60多年风雨的动物标本在教师节当天重现光彩。它们与102岁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林有禹再次相遇,这一事件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当我们看到这些标本重新焕发活力,是不是会感叹现代科技手段的神奇呢?它们是如何从死去的生物变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标本呢?这些标本的修复工作又是否必要呢?

动物标本制作是一项能够让人类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创始人、生物塑化标本专家隋鸿锦教授解释道,动物标本是通过处理动物遗体,将其皮毛、骨架或器官长久保存,用于收藏、展示和研究。

传统的动物标本制作方式多种多样。隋鸿锦介绍,有剥制标本展示动物的皮毛多样性,骨骼标本因骨骼不易腐烂可制作成展示品,还有浸制标本使用固定液进行保存。还有少见的蜡制、透明等制作方法。

过去由于技术不成熟,一些动物标本制作后并不能准确展示动物的表情、肌肉等特征。如今,动物标本制作不仅具有科研和展示价值,更追求技术的创新和艺术欣赏价值。

“剥制”是现代常用的标本制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动物的皮毛经过特殊处理,变得如同“熟皮”一般,没有任何异味,毛发的光泽度、蓬松度和柔软度都非常接近动物生时的状态。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的馆长李爱民表示,博物馆内的许多动物标本都采用了这种剥制方法。

剥制标本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制作团队先剥离动物的皮毛,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样本形态解剖学数据,再制作出“迷你”样本。使用特定材料复原雕塑动物假体,经过多次试穿和调整后,最后缝制皮毛。这样的标本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保存百年以上,但需要定期的保养和维护。

除了剥制标本,生物塑化技术是另一种现代标本制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生物保存得如同一般,让观众“看透”生命。它使用高分子材料替物中的水、脂肪等易腐烂物质,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展示生物的外形,还可以展示其内脏、肌肉等内部结构,揭示生物的演化适应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塑化标本具有无毒、无味、可触摸、后期维护方便等特点,理论上可以保存上千年。这与古老埃及的木乃伊制作方法有所不同,木乃伊是通过脱水法使尸体变干,形态可能缩小和变形。而生物塑化技术则能保持标本的原始形态和内部结构。

在博物馆和教育中,这些经过修复和制作的动物标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也提醒人们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动物只能以标本的形式传承下去。动物标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既是教学工具,也让人们了解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无论是传统的剥制标本还是现代的生物塑化标本,都是人类科技和艺术的结晶。它们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尊重,也成为了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