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工厂1933文化园


“岁月记忆的屠宰场”——“1933老场坊”

昔日上海工部局落成的“1933老场坊”,诞生于1933年,由租界工部局出资,由英国建筑大师巴尔弗思设计而成的一座宰牲场。其建筑风格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外方内圆的构造也巧妙地呼应了传统中“天圆地方”的。据闻,全球仅有三座如此格局和规模的宰牲场,而“1933老场坊”是如今唯一被完整保留的那一座。

初次到达,便能被这座粗犷且带有独特韵味的建筑所吸引。它的外墙面由水泥构成,上面装饰着精美的镂空水泥花格窗,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兼具实用性。因为屠宰工作会产生强烈的气味,镂空的设计有利于空气流通,保持场内空气清新。

如今,这片区域已经从昔日的屠宰场转变为充满创意的园区。建筑外观虽不张扬,但走入其中,却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建筑的正面,若非熟知其历史,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繁忙的宰牲之地。左侧的外墙边还保留着牲口通行的通道。

经过岁月的洗礼,老场坊如今已转型为一个集休闲、创意、美食、音乐于一体的时尚场所。电影《小时代》和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都曾在此取景拍摄,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色调也成为品牌发布会的理想场地。

这里的一个特色是“牛道”,这是为了实行人畜分离制度而设置的牛行走的通道。为防止牛在行走时打滑,道面特意设计得粗糙不平。走上牛道二层的中心圆,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建筑内部错综复杂,廊道纵横交错,让人不禁迷失方向。

二楼与三楼之间,有一段法式旋梯相连,虽然只有一人宽,但在当年却是为了方便工人逃生而设计的。据说中心圆曾是宰牛的地方,牛在这里会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为了保护工人安全,特意设计了这些大弧度的旋梯。

中心圆内分布着许多不同宽度的廊道,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道进入,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体现了对动物的关怀。

如今,四楼的顶层已被改造成一个“空中舞台”,舞台底部采用钢化玻璃制成,站在这里举办活动定能收获别样的体验。

“1933老场坊”的另一大特色是其无梁楼盖的结构,支撑它的便是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这种结构既稳固又具有艺术性。

参观完这座昔日的屠宰场,不禁要为设计师的巧思和匠心点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仅追求了艺术性,更考虑了实用性和对生命、安全的尊重。这样的建筑是真正的艺术品,幸好被保留下来,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和感受其魅力。

尽管这个地方人迹稀少,店铺也不够繁华,但建筑的独特韵味仍吸引着人们前来探访。虽然有些许阴气之感,但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热爱。背景音乐的神秘感与建筑的古老气息相得益彰,让人在探索中不禁感叹岁月的流转与建筑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