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跪着一个人坐着打一成语


图为展示于成都博物馆的一件重要文物——支踵。此文物由黄程摄录。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人以一种跪坐的姿态出现在镜头前。那么,当古人长时间进行这种姿态时,他们的腿是否会感到麻木呢?

实际上,这种感受是有依据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叔向在宴会上为平公准备座位,平公因为足痹转筋的痛苦而不敢久坐。”这说明在早期,人们席地而坐时,跪坐被视为一种尊重和庄重的姿态。若没有外物的支持,长时间的跪坐会导致脚后跟和小腿的疼痛。这里的“腓痛足痹转筋”描述的正是长时间跪坐引发的腿部和足部的各种不适。

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这种不适的呢?

在成都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览区,藏有一件名为“支踵”的漆器文物。虽然它初看并不显眼,但它却是古人的“护膝法宝”。在跪坐时,它能够有效减轻双腿和膝盖的压力。

这件支踵文物出土于成都的老官山西汉木椁墓。经过研究,这类器物在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汉墓中均有发现。它们的外形相似,都是以木质为胎体,整体呈现“T”形。拥有一个椭圆形的略微下凹的面板,下方连接着一个束腰的圆柱底座。其尺寸约为长30多厘米,宽10多厘米,整体高度在10至15厘米之间。

早在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的168号墓葬中,也发现了形状相似的漆器。这与墓土的遣策记录相吻合。经过专家的研究,最终将其定名为“支踵”。

在汉代,支踵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木制矮凳。结合汉代的画像砖,研究人员进一步揭示了它的使用方法。当人们跪坐时,可以将支踵夹在小腿之间,坐在几面上,通过它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从而避免双腿长时间过度弯曲,减轻膝盖和腿部的压力。

除了解决跪坐时分担身体重量的问题外,支踵还具有轻巧便携的特点。在跪坐时,它可以隐藏于衣袍之中,不易被人察觉,从而避免了因久坐失态而产生的尴尬。

古代人们在礼仪上的坐、跪、跽等不同姿态也体现了礼仪上的差异。《礼记·曲礼上》中就有记载:“站立时接受东西不跪下,坐着时给予东西不站着。”专家分析,“坐”与“跪”的区别在于是否接触脚后跟。若接触则是坐,不接触则是跪。而跪时上半身的姿态又衍生出“跽”与“跪”的区别。

腰部放松、没有耸直是跪坐;腰部若上挺则称为跽坐或长跪。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坐”,即是将抬离脚后跟,使人显得高一些,形成庄重的姿态。支踵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帮助实现“跽坐”、“危坐”庄重姿态的工具。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人的生活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宝贵线索。成都博物馆副馆长对此文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研究。

来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