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变蝴蝶后半句是什么


在圆寂之前,阿难仍存有情感执着,眼见即将离去,内心充满哀伤。迦叶尊者便提醒他向佛请法以求开解。

阿难于是向请教:“世尊,在您涅槃之后,我们集结经典时,应以何言辞为开端?”慈悲地告诉他,应以“如是我闻”四字作为经典之始。

流传下来的众多,开篇均为这四个字。有一部却与众不同。那就是《心经》。此经虽仅短短260字,开篇并未用“如是我闻”,但全篇都在讲述“颠倒梦想”的道理。

那么,《心经》究竟讲述了什么呢?从名相上解释,其内容涵盖甚广。但在此,我们仅从四个字谈起:颠倒梦想。

何为“颠倒”呢?

古时,一位智者带领着学生们学习。智者见过高山,而学生们未曾目睹。为了让学生们理解高山的形态,智者在纸上用等高线描绘出山的样子:陡峭之处为密集的等高线,平缓之处则为稀疏的等高线。

学生们学会了识别等高线,能够判断出山峰与山谷。随着时间流逝,智者已故,一位曾学习等高线的学生成为新的教师。他不断教授等高线知识,以至于学生们逐渐认为等高线就是真实的高山。

日积月累,对等高线的执念越来越深。这便是“所知障”,即知识越丰富,障碍便越深。

某日,当学生们见到真实的高山时,他们却难以置信。他们坚信自己画的等高线才是真正的高山。这就是颠倒,认假为真,执幻为实。

那么,“颠倒梦想”又是什么呢?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某日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忘却自我。醒来后,他感到困惑: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这反映了物与梦之间的相互转化。

庄子的文字常常如行云流水般自由奔放,人们多称赞他善于运用寓言讲述道理、想象力丰富。庄子实际上是一位深入禅修的智者。他通过坐禅入定观察世界的真相,只是这种真相难以用言语表达,因此他的文字在未开悟的人眼中显得离奇古怪。

在“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子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我们如何判断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这个问题似乎与《心经》中提及的“颠倒梦想”息息相关。

我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在梦中,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被打破:我们可以见到已故的亲人、在一念之间跨越千山万水;有时感觉做了很久的梦,醒来却发现只过了短短几分钟……那么,有没有可能梦中的“我”才是真实存在的?而现实中的我们,其实正处在梦境之中?

梦中那个“我”,在中被称为“真如本性”,是那颗“真心”。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是这颗真心投影而出的幻象。我们常以为自己在做梦,然而真相或许恰恰相反。

这正是“颠倒梦想”。《心经》中强调:要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