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开头的四字成语
关于四川话中的那些特别字词
我已经写了几篇关于四川话中那些会写却不会说的字的文章,点击以下链接可以浏览。
一开始写这些是因为觉得好玩,后来受到一些鼓舞,慢慢觉得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四川话的源远流长。最近几天,听到不少人说四川话“土”,其实一种语言并没有“土”或“不土”之分。很多时候你觉得它“土”,也许只是因为它现在不那么流行了,或者你已经不了解它的历史了。
今天,我特别挑选了三个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特别“土”的四川方言词,一起探究其来历,看看你是否还会觉得它“土”。
1. 夏天到了,池塘边的“qiémēr(切猫儿)”闹得人睡不着觉。
2. 哎呀,我感冒了,鼻子堵得厉害,气都出不到!
3. 天啊,他怎么这么瘦哦,完全是个干瘦的人!/ 你不要看他长得敦实,其实很虚,一动就喘粗气!
对于上面的注音,正宗的老四川人可能一看就懂,但我还是解释一下。句1中的“qiéměr(切猫儿)”在四川话中是“青蛙”的意思;句2中的“鼻子堵了”是因为感冒鼻子不通气;句3中的“干瘦的人”或“很虚”是指身体虚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词的渊源。
一、“qiéměr(切猫儿)”实际上是古语词“鼁蟆”的变体。它的正式写法应该是“鼁蟆(qiéma)”,源于第一本词典《尔雅》的记载。这个字的历史非常悠久,比我们现在使用的“蛙”或“”等词要早很多。在古代,四川话常常把某些音读作“qie”,于是“鼁蟆(qùma)”在四川话中自然被读作“qiéma”,儿化之后变成“qiéměr”。
二、四川人所说的“鼻子zú”,其实就是鼻子堵塞。这个字应该写作“?”(此处输入法无法直接打出该字,以“上祝下土”代替)。这个字在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字典《玉篇》中就有记载,表示堵塞的意思。四川话中的“鼻子zú”并不是四川人的土语,而是古代通用的词语。
三、四川话把身体虚弱称为“xīr”,又瘦小又虚弱者被称为“gānxīr”。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干枵(gānxiāo)”。“枵”的本义是大的木根,因为木头大往往就会中空,因此引申出了“空”、“虚”、“消耗”的意思。而四川话中常说的“看到长得胖,其实xīr得很”的“xīr”,与宋代的“外肥中枵”同义,是对“枵”字来源、用法的最好诠释。
现在,当我们听到这些看似“土”的四川话词汇时,知道了其来源之后,我们就能了解这些词实际上是四川话对真正的古代汉语的继承。“切猫儿”写成“鼁蟆”、“gānxīr”写成“干枵”之后,似乎立刻就雅致了不少。很多方言里的词我们现在觉得不时髦了,其实它们只是在顽强地传承着历史而已,不应该成为被轻视和嘲笑的理由。所以我说,大俗即大雅,雅俗只在一念之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