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外人还是自己人
适逢佳节时分,今晚又一次与家人探讨到了相亲的话题,令我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禁回想起前两次并不算作相亲的相亲经历,令我深思其因。一次竟是未曾见面,便已告终。
初次相遇的对象是由亲戚引荐的,从各方面条件看来都颇为合适。我们通过微信交流了一个月的工作琐事,但他却从未开启新的聊天话题,我感觉得出他对我不感兴趣。于是,未曾谋面,我们便不再交谈,彼此间的缘分也就此中断。
我深究了“聊天”这件事。每天的生活琐事,无非是饮食起居和偶尔的趣事分享。但这些趣事未必能引起对方的共鸣,因此剩下的多是些无趣的话题。我更能接受两人相处时的沉默,只要知道彼此都在,各自忙碌于自己的事情。即使消息在早晨发出,晚上才得到回复,也不会产生任何负担。
我也反思了相亲的流程,究竟是先见面还是先加微信?我似乎弄错了顺序。我们常说的“看感觉”就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从对方的行动、语言以及外貌中产生的。如果只依赖屏幕上的聊天来寻找“感觉”,岂不是舍近求远?在这方面,我倒是显得格外理智。或许正是这种模糊的暧昧感觉,会让我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起点。即使到现在,我仍觉得那个未曾见面的男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很好,即便我没有机会与他相见。
第二位相亲对象是一名军人。我并不觉得他有任环,只是把他当作普通人一样看待。他虽然时间有限,但我能理解并接受这一切。我还保持着独立思考和选择的。(同样的,我们没有互相交换照片。我认为照片可能会影响我对一个人的判断,所以我想在了解他的内在特质之前先观察他的外在表现。)就这样过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他先向我索要了照片。又过了一段时间,发来的消息便不再回复了。我担心他出了什么事,又怕打电话会显得唐突,只能通过微信发送消息询问。后来他发了一条抖音动态,我心中便有了答案……此时又能反思什么呢?或许那张照片就是导致我们未能继续交流的魁祸首吧。
我为何要在相亲中给自己带来容貌上的焦虑呢?独处时我也是充实且自在的。为何要因为一个陌生人而让自己陷入烦躁的情绪中呢?我更倾向于不拥有任何喜欢或被喜欢的关系。忙碌时专心致志于眼前之事;闲暇时拉上窗帘好好睡一觉。何必相亲!何必谈情说爱!
在之前的反思中我曾决定要真正去见面相亲对象,但写到这里时我改变了主意。罢了!不见也罢!我很好!我无需去寻找任何关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寻找陪伴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