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的寓言故事
古书拾遗:勤奋之人的路标
此则寓言取材自东晋时期王嘉的神秘小说集《拾遗记》,亦称《拾遗录》或《王子年拾遗记》。我们应当珍视读书的时光,多读名著,以增长见识。每当我们对书中内容有所领悟,都应及时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实用且有益的知识。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不依赖于短暂的记忆力,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刻苦努力。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任末的少年,生活条件贫寒,无法负担上学的费用。尽管如此,当他长到十四岁时,仍未找到稳定的教师。他背负着书籍,不断跟随着不同的教师求学,毫不畏惧各种困难。他时常言:“人若无学,何以立世?”
任末常常在树下读书,他会用白茅草搭建一个小屋,用荆条做成笔,用树汁作为墨水。白天他努力研读,晚上则在星月下继续学习。当黑夜降临、无月可观时,他便点燃麻蒿照明。每当他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就会立刻记在衣服上,作为记忆的标记。
他的同学们敬佩他的勤奋精神,常常用崭新的衣服换取他那些写满字的旧衣。任末对学习的坚持从未停止,直到他年老将终时,他告诫众人:“人若好学不倦,著书立说,虽死犹生;不学之人,虽生犹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条件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学习、不断努力,就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以任末为榜样,珍视每一刻学习的时光,用勤奋和毅力书写我们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