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团制作日记100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们

这里是北京矿业大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静思园地”栏目。

让我们相约在每个周末的夜晚,一起聆听优美的文章,感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寻找内心的平静,汲取前行的力量。

本期朗读者介绍:

蔡志豪,是矿业大学(北京)建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也是我们学校融媒体中心广播台的编播员。他的声音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

《春日食俗忆清明》

近期北京的天气阴雨绵绵,寒意阵阵,仿佛春日的步伐都变得飘忽不定。随着清明的临近,天气的变幻无常也变得愈加明显。清明节不仅是对先祖的祭祀,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而在我的家乡,清明节更有着独特的食俗——吃青团。

从小时候开始,清明节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祭祖和踏青,更多的是期待到外婆家吃青团的那份喜悦。每当这个时候,外婆和家里的长辈们都会早早地起床,去山上采摘最新鲜的糍叶。回到家中,她们将糍叶揉入糯米粉中,经过一番后,变成色泽均匀的墨绿色面团。然后,他们将调好的肉料包入其中,制作成一个个小巧可爱的青团。

每当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技能”。我总会抢着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将肉、豆腐干、胡萝卜等食材夹入青团中。虽然外婆总是笑着说让我少夹一点,但我总是想要让我的青团更加饱满。待到青团出锅时,我总是能第一时间认出我做的那个青团。

外婆做的青团是我们那里最好吃的。每当快到清明节时,总会有亲戚朋友打电话来预定青团。我会骄傲地将外婆分好的青团送给叔叔阿姨们。无论是甜中带咸的口味,还是豆沙、咸味等多种选择,每一个青团都承载着家的味道和亲情的美好回忆。

前几天和外婆通电话时,她提议让我妈妈寄几个青团过来。但我拒绝了她的提议。因为青团的意义在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品尝。如果只是单独品尝味道,那便失去了青团背后的那份亲情和温馨。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珍贵。那些人、那些事,只有在回忆时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在这个清明节之际,愿我们所怀念的人不在远乡,愿我们所想念的人都能在咫尺之间望见。

文字/丁园园

朗读/蔡志豪

本期编辑/李晓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