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子之半原文及翻译


昨日我们曾聊及十二时辰的轮回,今日我们继续探讨这一话题。如果我们将时间的流转比作一元的变化,那么在一天之中,戌时便意味着天色已暗。而在一元之中,当戌的时刻来临,这便象征着天地寿命的终点,接近了结束的时刻。

再经五千四百年的流转,戌会即将结束,亥会紧随其后。届时天地崩塌,万物毁于一旦,世间重回混沌状态。

随着时光流转五千四百年后,亥会接近终结,天地的轮回也将走向尾声。世界重新回到起始的时刻,如同一天中的子时,一元的新起点。光明逐渐降临,新的山河展现其壮丽,生机勃勃的景象再次出现。

古人所言五千四百岁后,亥会临近结束,象征着贞下起元的时刻。贞的阶段已过,新的元阶即将开始。这正如一年四季的更迭,有开花、结果、收获、结束四个阶段。

宋代哲学家邵康节曾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移改。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段话描述了冬至子时这个特殊时刻的宇宙状态。

邵康节名为邵雍,他在这段话中提到的一年中的冬至点如同一天中子时的一半。此刻,宇宙万物仿佛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宛如真空一般。虽然一切都看似静止,但新生命的诞生已然临近。

在五千四百年后的子会之际,空气中的轻物质上升形成天空,伴随着日月星辰的出现。日月星辰合称为四象。这意味着天空每天的形状都在子时被重新塑造。

时间再向前推移四千五百年后,子会接近结束,丑会即将到来。此时我们能更深刻地感知到“天”的存在。

《易经》中提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这段话告诉我们应赞美天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时的大地开始发生凝结的变化。空气中重的物质开始下沉,形成了水、火、山、石、土这五行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西游记》中提到的五行并非“金木水火土”,而是“水火山石土”。这点可以视为文学创作的特殊之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属金公之行。在他遭遇阳寿尽头时,下凡捉拿他时,他自信地宣称自己不在五行之中。然而在如来佛祖他时,如来以五指化作五行山。

对于天地形成的解释,《幼学琼林》中提到:“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表明大地在丑时或丑会期间形成。

再过五千四百年的时光流转后,丑会即将结束,寅会即将到来。这时世间万物开始繁衍生息。

历史记载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时群物皆生。”这是生命繁衍的基本条件。

有的古籍中记载:每年冬至之日为天地的日子。此刻的天空明朗,大地坚实稳定。

历经又一漫长岁月的流逝便是寅会之始。这时世间有了人、兽、禽鸟的生存。

所以说人类的出现是与寅会的到来相联系的。

天、地、人三者构成了“三才”的观念。《周易》最早提出了“三才之道”,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一种占卜之术。

老子也提出了“三才生万物”的观点。在西游记的背景下,“天地人”三才的观念更为突出和重要。

关于“三界”的说法在中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为天界、地界、人界的三界概念。同时也有三才(天地人)与三界(天地人)相互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