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方面的职业规划


每年毕业季到来,毕业生们面临着各种就业抉择,尤其对于那些刚完成学业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工作选择及行业定位更是显得至关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求职路,会计专业毕业生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呢?是选择企业还是选择岗位?

近期某集团正在进行出纳岗位的工作,面试者络绎不绝,其中涵盖了从80后至00后的各个年龄层次。尽管该岗位的薪资仅为4-6K,看似在市场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依然吸引了大量80后至95前的应聘者。

经过观察发现,前来应聘此岗位的80后至90前的人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中有的已经拥有5-10年的工作经验,但却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具体的情况包括:一直在同一家公司担任出纳、生娃后暂停工作的会计、非会计专业跨行而来的求职者等。

该岗位的要求明确指出,优先选择具备3年左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同时偏好30岁以内的有经验者。这就意味着那些过于年长的应聘者及没有相关经验的求职者将不会被优先考虑。在现今职场中,年龄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基层员工通常要求在30岁以内,中层管理岗位则更偏向于35岁以内的人员,而高层管理则更看重40/45岁以内的候选人。

对于我们来说,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毕业后的30岁之前,我们应该在不同基层岗位轮岗历练,从而丰富自身的经验与能力。30岁左右应瞄准中层管理的位置努力进取。而在30-35岁的年纪中,我们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并积累带领团队的实战经验。当达到35岁时,我们可以向着部门负责人或更高层级的岗位迈进。如若未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便可能导致年龄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就业市场上,很多领导会选择更为年轻的下属来协调工作。

那么作为毕业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就业之路呢?

我认为首先应优先选择大平台的企业进行工作。大企业通常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与高水平的人才地,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但同时也要注意,大企业分工相对较细,建议工作年限不宜过长,两年为最佳时间。过短则无法充分学习到知识技能,过长则可能造成无法适应市场上的其他相关岗位的问题。

在岗位选择方面应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会计为例应首选会计类岗位如费用会计、往来会计、结算会计等而并非一开始就选择出纳类岗位。因为出纳与会计属于不同方向的专业领域转换难度较大不亚于跨行转行的情况。若长期做出纳职位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具备多年的出纳经验仍可能在竞争上处于基层阶段没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总结起来在30岁之前最佳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在大型企业积累两年的工作经验同时具备全盘帐总账的能力再加入三年的基层管理经验等达到30岁时能够成为企业主管级别的人才;在30-35岁期间要累积团队管理经验由小团队到大的团队运作的机会并有更多项目的参与体验;而当到了35岁时应已准备成为部门负责人应重点关注部门规划统筹协调内外关系熟悉企业与部门文化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管理层面的问题上等......如果每一步都能精准踩准节拍则不必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感到担忧从而避免因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职业焦虑和失业风险等问题出现。

图片信息仅供参考来源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