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奥与编程有什么区别
近日,2018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复赛落下帷幕,杭州建兰中学在此次竞赛中表现优异。两名学生勇夺普及组满分400分佳绩,更有23名学生荣获普及组一等奖,这一数字在浙江省内所有参赛初中中稳居首位。
在此类竞赛中,取得满分代表着何种程度呢?
建兰中学的代码社团创始老师颜丽丹形象地比喻说,这就像初中生挑战大学编程难度的试卷却能毫无差错地完成。
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编程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先来讲述两位杰出学生的故事。
A. 学习编程仅四个月即获一等奖
初三学生周子竣在此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一成绩令所有老师倍感振奋。
“我其实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旁听生,初二下学期才正式开始系统学习编程,算起来学习时间也不到四个月。”周子竣表示,自己从未想过通过编程来获取升学的便利,学习编程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
周子竣最初接触编程是在初二上学期的某一天。他当时想制作一个迷宫游戏,于是通过网络搜索制作方法、教程,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作品。这个迷宫游戏虽然只是编程中的基础项目,但对周子竣来说,却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在制作迷宫游戏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编程的同学。初二下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疯狂代码”信奥社。颜老师看到他对编程的浓厚兴趣,便允许他在社团中旁听。
周子竣现在几乎利用所有课余时间学习编程,因为他所在的机房与教室只有半分钟之遥,所以他会常常在课间立刻赶往机房,“我有九分半的时间可以用来享受编程的乐趣,不能浪费。”周子竣说。他视编程为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从未想过编程对学业有何帮助,只是享受作品完成后的喜悦。
B. 游戏中玩出新意 最小年纪满分得主
朱天煜是建兰中学初一的学生,这次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仅有4名学生获得满分,他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一位。
朱天煜从五年级开始接触编程。在学校的社团老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款“炮打蝙蝠”的游戏。这种能够通过代码实现自己想法的“新玩意”,让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从此他便沉浸在编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
朱天煜在社团中以爱钻研著称。他自学了编程入门教材后,在杭州市中小学生Scratch趣味编程挑战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即便有了老师的指导,他仍然喜欢自己钻研问题,有时一道难题会让他思考一整晚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在信奥社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会一起讨论看到的新奇算法和题目的不同解题思路。”不久前,他和社友一起参加了ACM竞赛(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他们三人各自擅长不同类别的算法,联手取得了团体第12名、初中组第二名的佳绩。这个比赛通常是高中生参与的赛事,他们的年纪虽小却展现了出色的实力。
对学好编程的认知
颜老师认为,他们信奥社的优势在于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氛围。她表示:“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梯队划分。当学生掌握基础后,许多问题会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每个学生都会尝试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她认为学生们喜欢编程是因为它无限的创造性和探索空间。
“我们希望学生真心喜欢编程,”颜老师补充道,“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因为数学是编程的基础。”只有对数学有良好掌握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编程。颜老师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她指出那些往届的信奥特长生几乎都被杭州顶级的高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但如果学生把信奥看作升学的手段而非真正的兴趣所在,那么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学习压力大而选择退出。因为编程并非易事,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