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麦的正确解释
【成语】
不识五谷
【拼音】
bù shí wǔ gǔ
【释义】
形容人缺乏对农作物的基本认识,常用来比喻愚昧无知或脱离实际,缺乏生活常识。
【出处】
古代典籍中并无确切记载,但可借由《左传》中“不辨菽麦”的故事引申出此成语。
【近义词】
愚昧无知、四体不勤、目不识丁、一窍不通
【反义词】
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见多识广、经验丰富
【用法】
动宾式;多用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国王,他有很多宠爱的妃子。这些妃子的亲戚们都希望能在,国王便一一应允。其中,有一位妃子的哥哥因为与重臣有仇,便暗中与敌国勾结,企图晋国。他的被晋国的大臣们发现并揭露。在朝堂上,晋厉公发现了一个令人的事实:这位所谓的“哥哥”实际上是一个,连基本的农作物都无法分辨。此事也象征着某些人在高位上却毫无实际能力,仅仅依赖他人的摆布。
【故事背景】
在另一个时期,一个的大臣们在选拔国君时遭遇了困难。原本的国君因故被杀,他们必须从众多的贵族中挑选出一位新的国君。在挑选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位候选人的哥哥是个,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于是他们决定将此人放弃成为国君的机会留给了更加优秀的人才。这个时期的大臣们经过重重磨难,最后找到了一个年轻而有才能的人成为新一任的国君。而那位哥哥的命运也令人唏嘘不已。
【造句举例】
许多年轻人因为生活优越,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自理能力,常常闹出不识五谷的笑话。例如小明因为不知道土豆和红薯的区别而误将它们混淆,让人觉得十分尴尬。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生活常识和技能,以免出现不识五谷的尴尬情况。
希望上述回答内容符合您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