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和表现有什么区别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脑力活动不久就感到疲惫,还未就已经困意袭来,准备行动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即使努力想振作精神也感到困难的状况,往往令人深感挫败。其实,这并不是你意志力的薄弱或生性懒惰的体现,而可能是你体内的“能量条”已触底,隐性疲劳正在静默中积累。

“疲惫”是身体“电力不足”的信号

人们常常将“疲劳”与“疲劳感”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疲劳”是身体实际损耗的反映,“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到这种损耗后向意识层面传递的信号。如果把比作一个充电电池,那么它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当电量消耗过多时,人就会感到疲劳。

而“疲劳感”就像是显示电量的表盘。当电量充足时,疲劳感较弱;电量减少时,疲劳感则逐渐增强。当电量降至临界点,身体会像电池一样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我们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隐性疲劳的潜在威胁:无感的疲惫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通过疲劳感来了解身体的劳累程度。但不同于疼痛感,疲劳感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心理、文化等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它并非总是准确无误,反而常常会出现偏差。

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力和忍耐度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同样地,当人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状态时,可能会忘记“不疲劳”的感觉。在这种持续的忍耐中,人们可能逐渐提高对疼痛和疲劳的阈值。

比如,很多人熬夜后习惯用咖啡、奶茶等来提神。大脑在接收到身体“电量低”的信号后,会因、等物质的刺激而暂时提高兴奋度,从而忽略对疲劳信号的加工和传达。但这种短暂的兴奋只是掩盖了身体的疲劳警告,让人们对身体的疲惫程度产生误解,甚至可能加剧疲劳的积累,对健康构成威胁。

就像疼痛感保护我们避免伤害一样,疲劳感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提醒我们避免过度劳累。忽视疲劳感的人可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处于崩溃的边缘。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隐性疲劳?

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会发出多种预警信号:

信号一:经常感觉大脑反应迟钝、思考卡顿、注意力不集中,仿佛大脑被雾气笼罩,这可能是脑雾状态,也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外在体现。

信号二:情绪烦躁不安,容易对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即使是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变得无趣。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是隐性疲劳的典型表现。

信号三:在非睡眠时间不自觉地入睡,这是大脑为了强制休息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尤其需要注意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你的睡眠质量也在下降。

信号四:口臭、体臭、皮肤问题等也可能是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的表现。当身体代谢水平下降时,各种问题可能随之而来。

如何应对隐性疲劳?

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我们需要确保在高强度的“耗能”下能够高效“充能”,或通过降低“耗能”来确保“充能”能够跟上。

策略一: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关键。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策略二: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适当放松和“摸鱼”能减缓疲劳的积累速度。这里的“摸鱼”并不是指沉迷游戏或刷视频,而是做一些低信息输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如短暂的休息和放松。

要远离隐性疲劳就要学会放下紧迫感,保持松弛感,让身体和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复。

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

文章来源: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科普等平台

发布平台: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