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装卸搬运的工具


一天,荆州记忆博物馆的陈荆华先生来电询问,他有两件老物件,是否认识?他邀请我前来一探究竟。当我踏入博物馆,眼前的这两件物品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们是我亲身经历并使用过的。我随即答应为他写一篇文章,希望能唤起长辈们的回忆,同时也让年轻人更多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这两件物品中,其中之一名为签笼。其结构独特,由内部的“签”和外部的“笼”组合而成。笼子采用木质结构,四根边柱每根都是3cm见方,高度为37cm。笼的顶端雕有八棱锤形,每边宽23.5cm,呈方形。笼子分为上中下三层,均为空格状,整体高度为31cm。每层有20个格子孔,每个孔内可插入5根签子,一笼共可容纳100根签。

这些签子选用南竹制作,被称为竹签子,简称签子。每根签宽2.5cm、长37cm,其中签柄(手柄部分)长6cm。整个签笼的签柄都刷上了同一种颜色的油漆,以便于区分不同笼子的签子,便于使用中的清点和计数。

谈及签笼的历史背景,昔日的长江沙市港是湘、鄂、川物流的重要中转站,仅次于汉口的重要商埠口岸。荆沙一带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特别是1895年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多家洋行、公司等在此建立货栈仓库,国外货物和地方土特产品的流通需要大量的体力搬运工人。

签笼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对于工人而言,拿到签子就如同现在的“持证”上岗,意味着可以开始工作,支撑一家老小的生计。签子在装卸散运货物的过程中,是重要的记数工具。

回忆起当年在沙市码头工作的日子,年近九十的王木清老人深有感触。他十三岁时便在沙市码头开始挑煤砟子,当时按照重量领取签子进行计酬。而九十一岁的章继祥家三代都是码头工人,他们在搬运过程中使用签子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甚至会短暂含在或别在裤腰带上。

这种使用签笼记数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无论是在长江码头、玉和坪、石油站等地方,还是在打包厂、纱厂、粮食仓库等各处货栈、码头船只、汽车上下货物等场景,只要涉及大批量的货物搬运装卸,大多数都会采用签笼记数的方式。

签笼不仅是一种记数工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沙市港的繁荣与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码头工人的辛勤劳动。如今,这些老物件被妥善保存于荆州记忆博物馆中,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